首页 百科知识 决定应激强度和类型的因素:临床心理学解析

决定应激强度和类型的因素:临床心理学解析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说来,决定应激反应强度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由于认知评价不同,每个人处理心理社会应激源有其独特的方式,其中以往经验常起重要作用。前瞻性研究显示,不同的人格类型死亡率与死亡原因有明显差异。总而言之,可以认为由于人们遗传素质、人格特征和内脏学习的差异,形成了个体对应激的不同的反应方式,导致了应激疾病的多样性。

决定应激强度和类型的因素:临床心理学解析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事件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也无法避免。然而有些人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发生适应病;另一些人却在同样的应激性环境中适应良好,并未发生健康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同时,这也是一个很有趣而又不易回答的问题,需要做很多研究才能获得深入的了解。一般说来,决定应激反应强度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

一、认知评价的差异

由于人们认知评价不同,以致对同样的生活事件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与人们的人格特征、以往的经历和文化教育不同有关。例如,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名誉十分看重的女子,听到诬其生活作风不正派的流言蜚语,可能经受不住刺激,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显著的生理应激,甚至会为此而轻生;爱钱如命的人,一旦丢失金钱,影响可能相当严重,甚至引起心理障碍。由于认知评价不同,每个人处理心理社会应激源有其独特的方式,其中以往经验常起重要作用。从未作过手术的病人与有过多次手术经历的病人比较,无手术经验的病人应激反应要强得多。如果以往手术有过不愉快痛苦的体验,那么这种经验又会增强应激源的作用。

二、应对能力的差异

恰当地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注意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往往能取得良好的适应。过高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对生活事件的变动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容易受挫失败,导致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反之,对自己的应对能力缺乏信心,则易受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更会引起精神紧张,增强应激反应,容易引起心理生理功能紊乱。

三、人格特征的差异

个体的人格特征影响个体的适应能力。人格发育不健全,对付应激的能力也就差。例如儿童人格发育不健全,适应能力和可利用的防卫机制较少,应激反应就强烈,故需要成人给予支持。许多儿童甚至把各种治疗体验为创伤。例如扁桃体手术后的儿童,20%会发生睡眠障碍、肌肉痉挛、无端恐惧、尿失禁以及依赖性增强等各种术后反应。有些所谓“弱型”神经类型的人对新异环境难于适应,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初次离家去上学或工作这件事,对一般青年来讲,会为新生活开始而感到欢欣鼓舞,这种愉快的情绪能调节机体各种功能以适应新的环境;但同样这件事,对某些特别顺从、依赖、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喜与人交往、胆小羞怯的青少年来讲,却会因为面临新异环境而精神高度紧张,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神经症症状或躯体疾病。

四、其他因素(www.xing528.com)

如消极的或新异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应激反应。对某种特殊事件出现的等待往往比这件事本身有更强的应激。例如,一个病人在等待诊断时所体验的不愉快,常比诊断结果本身的体验更强。给儿童注射之前,儿童体验的惊恐强烈,注射完成后表明注射并没有那样痛。另一方面,有无心理准备对应激也有很大影响。突然的、意外的亲人丧亡,影响显著;而患慢性病、卧床多年、久治无效的亲人丧亡,由于家属早有思想准备,其致病作用则较弱。

为什么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类型,乃至产生不同的疾病?至今仍未有满意的解答。现有以下几种理论可供参考:

1.素质脆弱理论 认为由于遗传或某种素质弱点,决定个体哪个系统较强,哪个系统较弱。较弱的系统在应激的作用下更易发生功能变化。意外伤害和疾病对于系统的脆弱性也有一定影响。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人呼吸系统最弱,那么应激作用下最易发生哮喘或呼吸系统心理生理疾病。

2.人格类型理论 认为人格类型与应激反应类型有关,不同的人格类型与一定的疾病有联系。近30年来这一理论获得了许多证据。现已公认,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或A型行为模式是易发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至少与高血压高血脂和重度吸烟同样重要。其具有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急躁易怒的特点。研究表明,这种人在应激作用下分泌更多的儿茶酚胺、大量的垂体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还有血胆固醇增高、血胰岛素浓度改变及血凝加速倾向。Eysenck以“人格——癌症血管疾病的一种预测指标以及行为治疗在预防中的应用”为题,讨论了人格特征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前瞻性研究显示,不同的人格类型死亡率与死亡原因有明显差异。而行为疗法能矫正引起免疫抑制和疾病的人格、行为类型,为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令人振奋的前景。

3.自主神经或内脏学习理论 由于幼儿期的生活经验常可影响神经内分泌过程的发育,有时可形成某种不正常的动力定型,易于产生某种固定的、异常的反应。早年亲子关系不协调,常导致婴儿情绪方面的障碍,例如经常哭闹,睡眠过少,不愿与人接触等,这些情绪常伴随着相应的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如心率、呼吸和胃肠的蠕动以及内分泌等变化。如果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可以形成环境与内脏功能的条件反射性联系,这就是所谓“内脏学习”过程。如果这种联系巩固下来,便会形成固定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和内脏反应,日后在某些生活事件或其他应激源的激发下,很容易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疾病形成或加重原有的疾病。

上述3种理论都有某些证据支持。总而言之,可以认为由于人们遗传素质、人格特征和内脏学习的差异,形成了个体对应激的不同的反应方式,导致了应激疾病的多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