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帝内经》揭秘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揭秘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肿的病因,《内经》明确指出的有湿邪、热(火)邪,也指出“劳而汗出伤于风”也可引起风水之病。上述各条进一步明确了水肿病机,明确肾、肺、脾、三焦等脏腑在水肿发病中的作用。所谓“三阴结”,后世诸家均理解为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足少阴肾三阴经,因此,上述内容明确了水肿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指出肾、脾、肺是与水肿病发生关系最密切的脏腑。后世医家对《内经》描述作了很多更为详细的注解。本条讲述水肿病的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揭秘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热胜则胕肿。”

3.《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4.《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5.《素问·水热穴论篇》:“肾者,牝脏也……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6.《灵枢·五癃津液别论篇》:“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水肿的病因,《内经》明确指出的有湿邪、热(火)邪,也指出“劳而汗出伤于风”也可引起风水之病。后世医家也多从此认为湿热为水肿主要病邪,体虚、过劳、伤风、外邪皆可能为致病因素。

7.《素问·阴阳别论篇》:“三阴结谓之水。”

8.《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9.《素问·水热穴论篇》:“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

10.《素问·水热穴论篇》:“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11.《灵枢·五癃津液别论篇》:“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

在生理上,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反映了水液代谢与肺脾肾关系密切。上述各条进一步明确了水肿病机,明确肾、肺、脾、三焦等脏腑在水肿发病中的作用。所谓“三阴结”,后世诸家均理解为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足少阴肾三阴经,因此,上述内容明确了水肿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指出肾、脾、肺是与水肿病发生关系最密切的脏腑。后世有《景岳全书·水肿论治》又明确提出“凡水肿等证,皆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至今仍为广大医家所认同。(www.xing528.com)

12.《灵枢·水胀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13.《素问·评热病论篇》:“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14.《素问·水热穴论篇》:“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之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15.《灵枢·水胀篇》:“肤胀者,寒气客于皮中,鼓之空然不坚,腹身大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16.《素问·气厥论篇》:“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17.《素问·阴阳别论篇》:“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18.《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臆以下至小腹肿肿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19.《素问·大奇论篇》:“肾肝并沉,为石水。”

上述几条详细讲述了水肿病(水胀、肤胀、涌水、石水)的症状体征,明确指出水肿重症可有“上为喘呼,不得卧”、“下为胕肿大腹”等表现,说明了水肿病的一般类型及发展过程。同时,《内经》还提出“涌水”、“石水”的概念及区别,同时认为“石水”为“阴阳结邪,多阴少阳”,预后不佳。

后世医家对《内经》描述作了很多更为详细的注解。如北宋《圣济总录·水肿门》:“论曰:《内经》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上下溢于皮肤而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其状目窠上微肿,若新卧起然,颈脉微动,时作咳嗽,股冷肤肿,口苦舌干,不得正偃,偃则咳清水;不得卧,卧则惊而咳,甚则小便黄涩,以手按肿处,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是也。以脉别之,脉沉者水病也。”

20.《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本条讲述水肿病的治疗原则。清代张潞《张氏医通》对本条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平治权衡者,使阴阳各得其平也;宛者积也,陈者久也,莝者腐也。阴阳平治,水气自去。微动四极者,运动四肢也。温则水气易行,故须温衣。不拘隧穴,名曰缪刺。腠理谓之鬼门,膀胱谓之净府。开者发汗也,……阳气既和,阴精时复。由是五阳宣布,阴水尽涤,精血自生,形肉自盛,骨肉与衣相保,大气平矣。”从此,调阴阳、补脾肾、发汗、利小便等治疗水肿的基本方法便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