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药理研究
(一)大黄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泻下作用 大黄不同品种、不同制剂以及不同有效成分皆有泻下作用,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是番泻苷类。以双蒽酮番泻苷作用最强,游离型蒽醌类泻下作用较弱。加热能够使泻下作用减弱,因为加热可使结合成分转变成游离成分。大黄的泻下部位在大肠。大黄的泻下作用特点是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大黄口服后,在消化道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研究表明,蒽苷到达大肠后被细菌的酶代谢为游离苷元,刺激大肠使排空运动增加而导致排便。研究又表明,大黄在体内真正起作用的物质系大肠内细菌代谢的还原产物大黄酮-8-葡萄糖苷及其分解产物失去糖基的大黄酸蒽酮。大黄在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再运送到大肠,刺激大肠下黏膜神经丛,从而使更深部位神经丛兴奋,使肠运动亢进导致泻下。另外,动物灌服大黄能明显抑制肠道内水及电解质的吸收。
2.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影响 口服大黄防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能明显减轻出血程度,使出血灶面积明显减少。幽门结扎大鼠口服生大黄后,仅部分动物出现溃疡,且面积、胃液量、胃液内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明其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治疗和预防胃溃疡。大黄抗溃疡的作用机制在于:提高胃黏膜生成前列腺素E2(PGE2)来预防乙醇对胃黏膜的直接损害;保护胃黏膜及促进溃疡愈合。大黄不同品种及不同炮制品对胃液分泌的影响有差别,生大黄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并可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而酒炖大黄对胃酸分泌与胃蛋白酶活性均无影响,但在应激实验中却发现与生大黄有同样的效果。大鼠应激性溃疡时,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均降低,而后者下降更明显,cAMP/cGMP比值上升。而酒炖大黄可使应激大鼠的cAMP/cGMP降低,提示酒炖大黄对应激引起的自主神经紊乱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大黄在胃中吸收较快,且有抑制胃排空作用。生大黄比熟大黄抑制胃排空作用强。大黄中的没食子酸是大黄抑制胃排空的主要成分。大黄通过兴奋肠电活动抑制结肠内水分的吸收,加快结肠内容物的排除。在研究不同剂量大黄对结肠电活动的影响时发现,小剂量对结肠电活动抑制,大剂量使结肠电活动兴奋,有时则出现先兴奋后抑制,提示大黄中的鞣质可能对肠电活动有抑制作用。此外,大黄还能加快十二指肠峰电频率,该效应可被阿托品阻断,说明大黄是通过兴奋肠管中的M受体而发挥泻下作用的,而对空肠电活动几乎无影响。
3.对肝胆的影响 大黄有保肝利胆作用。对四氯化碳所至急性肝损伤,大黄注射液可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程度明显降低。大黄对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大黄能够促进犬的胆汁分泌,使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大黄的利胆作用主要来源于肝胆汁分泌的增加。
4.对胰腺的影响 大黄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胃蛋白酶的活性没有影响,提示其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成分为水溶性的。从大黄中提取的10种单体对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胰脂肪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大黄粉在体内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大黄蒽醌衍生物对胰蛋白酶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了这些酶对胰脏和全身的一系列损害反应,大黄蒽醌衍生物对这些酶本身的活性也有直接抑制作用。大黄能防止胰蛋白酶或乙醇诱发的急性水肿型或急性出血型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对大鼠胰腺炎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剂量加大,作用加强,维持时间持久。
(二)大黄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止血作用 其止血特点是:止血速度快,止血作用可靠,止血时其他症状如腹胀、纳差、发热等消失快。其止血的有效成分是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此两种成分能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使血小板数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时间缩短;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另外,没食子酸能增高α2-巨球蛋白含量,降低纤溶酶活性,加速血液凝固。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也是止血的有效成分。
2.活血作用 其活血祛瘀机制是,大黄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使血液稀释、血容量增加,有利于解除微循环障碍。有研究发现大黄对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认为此双向调节作用正是大黄发挥止血和活血作用的实验证据。健康人口服大黄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不明显,但红细胞比容较高的患者改变较明显。服用大黄的病人血液黏滞度、血细胞比容和全血黏滞度均下降。体外实验结果与之相似。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对血压的影响 大黄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大黄浸剂和去醇大黄酊剂静脉给药,可使实验动物血压明显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并提高心肌氧利用率。大黄素的降压与剂量有相关性。大黄多糖亦有降压作用。
2.对心脏的作用 大黄煎剂可使心脏的平均动脉压振幅增高,上升速度加快,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强,表明大黄具有较强的强心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大黄能使心脏单相动作电位(MAP)振幅提高,上升速率增快,心脏收缩力明显增强,其强心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有关。此外,大黄对心率的减慢和MAP的延长作用提示,其可能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大黄还可使麻醉犬的心肌耗氧量、氧利用率、心排血量、心搏指数增加,而使冠脉阻力、左室做功下降。
3.对血脂的影响 大黄糖浆、大黄醇提物对总胆固醇(TC)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大黄多糖对蛋黄和高脂饲料诱发的高血脂小鼠血清和肝脏TC、TG能明显降低。给家兔及小鼠饲喂高脂饲料诱发高脂血症,服用大黄煎剂可使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过氧化脂质(LPO)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值升高,可能是因为大黄的泻下作用而影响胆固醇的吸收。
(四)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大黄生药、大黄酸、大黄素均有利尿作用,尿中Na+、K+ 明显增加,尿pH逐渐上升。大黄有效成分对Na+-K+-ATP酶不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还是一种调节剂,使Na+ 的重吸收减少,尿中Na+ 增多而达到其利尿作用。大黄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对氮质血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大黄能抑制病变大鼠肾脏的炎症。大黄煎服后能明显降低血中非蛋白氮,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这一作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予证实。用腺嘌呤饲喂大鼠导致血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增加,给大黄后可使其明显降低,尿中排出量显著增多。其有效成分可能为大黄鞣质。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泻下作用可减少肠道对氨基氮的吸收;血中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增多,使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另外,大黄还抑制体蛋白,特别是肌蛋白的分解并促进尿素和肌酐的排泄。
(五)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大黄煎剂大鼠口服后,胸腺、脾、肠系膜淋巴结等普遍变小、减轻,表现为免疫功能减退。大黄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有抑制或阻断作用,但似乎并不影响抗体的形成。大黄的不同炮制品对免疫系统抑制作用不同,去鞣质的大黄对人血清抗原抗体反应有一定程度的阻断作用,对IgA、IgC、IgG特异抗原抗体血凝反应都有阻断作用,以酒炖大黄最强,其次为生大黄、醋炒大黄、酒炒大黄、大黄炭。生大黄、醋炒大黄、酒炒大黄、酒炖大黄、大黄碳的醚提取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腹腔注射,对小鼠免疫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对免疫系统的促进作用 大黄波叶多糖能明显增加小鼠脾脏和胸腺重量,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吞噬功能,能促进溶血素生成,还能促进受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DNA的合成,对ConA活化的淋巴细胞蛋白质合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IL-2产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3.对机体损害的保护作用 大黄波叶多糖对放射线损害有保护作用,对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下降有对抗作用。
(六)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www.xing528.com)
1.性激素样作用 大黄可使去势雌大鼠迅速恢复性周期。大黄给雄性大鼠灌胃,睾丸重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大黄灌胃给药,雌性鼠性成熟明显延缓,子宫、卵巢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小鼠及金黄地鼠的曲精细管内精子发生层有断落、不整现象,金黄地鼠及大鼠性器官皆有萎缩,处女大鼠卵巢萎缩,阴道口延期甚至长期不能洞开。
2.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糖尿病模型动物应用大黄治疗后,可解除胰岛素抵抗性,使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最大结合力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清TC、TG、VLDL、载脂蛋白及肝脏LPO等水平显著降低,并使HDL-C/TC比值升高,肝脏SOD活性增加。对糖尿病肾病动物,大黄能明显改善肾功能,抑制肾脏肥大,减少尿蛋白,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3.大黄有影响尿酸形成的作用 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因而可影响尿酸的形成,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大黄有祛痰作用。大黄总蒽醌苷元对小鼠有祛痰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M-胆碱受体被激动后促进了气管、支气管腺体分泌引起。大黄总蒽醌苷元可使小鼠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加,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剪断颈两侧迷走神经后,大黄虽仍能增加酚红排泌量,但较完整动物明显减少,提示大黄还能提高迷走神经的张力,从而促进气管、支气管腺体的分泌。
(八)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1.解热镇痛作用 大黄浸液、大黄提取液大鼠口服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大黄提取液有镇痛作用。大黄不能使正常体温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降低,但可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内的cAMP水平,使感染动物发热体温减低。大黄对内毒素引起的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环磷酸鸟苷(cGMP)亦有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 大黄煎剂对多种炎症动物模型均表现有抗炎作用。对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和炎症后期的结缔组织增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煎剂口服能明显抑制小鼠耳部炎性水肿、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足肿胀、小鼠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对小鼠实验性腹膜炎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去肾上腺小鼠及大鼠抗炎作用也较明显,其抗炎作用先于泻下作用,不依赖完整肾上腺,抗炎的同时不降低肾上腺中维生素C(VitC)的含量,故大黄抗炎作用主要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
(九)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其生长繁殖和杀灭作用,尤以葡萄球菌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其抗菌机制是通过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以及生物氧化酶系而影响糖代谢,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肠道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黄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如许兰黄癣菌、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铁锈色小孢子癣菌、大小孢子癣菌、星形奴卡菌、足部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申克孢子丝菌等。此外,大黄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人毛滴虫、阴道滴虫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十)抗肿瘤作用
大黄蒽酮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几种成分中大黄素作用最强,在同一时间内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大黄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对肺癌A549细胞的分裂、DNA的生物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素的抗肿瘤作用亦与抑制细胞DNA合成有关;大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大黄的粗提取物口服、大黄酸皮下注射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呼吸皆有抑制作用。儿茶素能抑制淋巴肉瘤的生长。抗肿瘤机制是对癌细胞的代谢的多个环节有影响,既能抑制癌细胞的呼吸及氨基酸、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又能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对宿主正常组织无明显影响。
(十一)抗衰老作用
大黄是一种有效的多功能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清除O2、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延缓衰老功能的药理学基础。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药用大黄都可通过抑制O2–而起到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大黄对小鼠肝过氧化脂质(LPO)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心肌组织中脂褐质含量,抑制脑中单胺氧化酶B(MAO-B)活力。
(十二)毒性及不良反应
生大黄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15.3g/kg;皮下注射的LD50为405~750mg/kg。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小鼠灌胃的LD50分别为0.56g/kg、1.15g/kg、10g/kg。大黄毒性较低,但服用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等。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李果等的研究综述了大黄的不良反应,现简述如下:中医认为性味苦寒药,久用易伤元气、耗津损液、损伤脾胃,因此使用过量的大黄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虚弱多病、胃寒血虚、妊娠产后、久病年高之人均应慎用或禁用大黄。有报道30名受试者,每天服大黄3次,每次3g,共5天。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出现一系列胃肠反应,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肠鸣,其中3例由于严重腹泻、恶心、呕吐不得不卧床休息。临床应用与理论均证明苦寒中药的确具有损伤脾胃、损耗元气的作用。
大黄中小剂量有利胆退黄泻下的作用,但疗程过长、剂量过大则可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反而加重黄疸。现代研究表明大黄中的蒽醌类有刺激性泻下作用,其所含鞣酸及其他成分又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如果久服大黄可致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应激性降低,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形成不服大黄就不能排便的所谓泻剂依赖性便秘。《中药辞海》称,大黄含有鞣质,小剂量不但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其作用靶器官可能在结肠,影响结肠神经细胞,导致结肠黑变病,使癌变的概率大大增加。
蒽醌类泻药包括大黄等长期服用,患者可能出现结肠黑变病或称结肠假黑皮病。回顾性分析31例结肠黑变病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多数患者有便秘史以及大量服用大黄苏打片、番泻叶等泻药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