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认识
拔罐疗法在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负压吸引、熨刮皮肤、牵拉挤压浅层肌肉、刺激经络和腧穴、循经感传,从而调整气血阴阳、疏通经脉,达到祛病健身、阴平阳秘的状态。
(1)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中医学认为,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人在正常情况下,各种组织、脏器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统一,即处于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如果某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则会导致发生各种疾病。拔罐疗法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及与其他疗法相互配合,拔除体内各种邪气,去邪正安。如由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症,可在疼痛部位进行刺络拔罐,拔除病邪,则气血得以正常运行而病自愈;同时能够调整阴阳,使机体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如拔关元穴可以温阳散寒,而刺络拔大椎穴可清阳泄热。
(2)疏通经络,宣通气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是依靠经络系统的沟通得以实现的。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经络运行的气血温养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经络气血通达则人体健康;若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经络之气亦随之逆乱,气血运行被阻,则可发生各种疾病。而在相应病所(如阿是穴)拔罐,可使阻塞的穴位、经络得以开通,气血得以通达。中医常说:“(经络气血)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拔罐可疏通经络,所以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痛症拔罐效果颇佳。
(3)消肿止痛:由于“祛除病邪,吸拔出有害物质”,增强了血流量,邪去而肿消、络通而痛止,从而达到了“消肿止痛”的目的。实践证明,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具有兴奋作用。
(4)祛湿逐寒,通利关节:寒则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气、血的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之病变。拔罐疗法利用罐内负压能吸出血脉中的风寒湿邪,使气血疏通,瘀滞消散。故拔罐疗法有祛风散寒、祛湿逐邪、温通血脉、舒筋止痛的功效。
(5)预防保健作用:拔罐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拔罐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有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拔罐(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拔罐(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www.xing528.com)
2.现代研究
近年来,通过对拔罐疗法的大量临床观察,以及借助现代临床技术手段进行的实验研究,对拔罐疗法治病原理有了新的认识。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是一种刺激疗法,拔罐时可以对皮肤产生一种机械刺激作用。拔罐时的负压及实施走罐等手法时的牵引、挤压刺激,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气体交换加强。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甚至破裂,血液溢出到组织间隙,产生瘀血,引起自身溶血反应。由于红细胞遭到破坏,释出大量血红蛋白,从而给机体造成一种良性刺激。
(2)温热刺激作用:拔罐的温热刺激作用以火罐和竹罐较为明显。温热刺激能扩张局部血管,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加强,从而加速体内废物及毒素的排除,改善局部营养状态。
(3)调节作用:许多临床研究都证明拔罐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拔罐时产生的负压吸拔刺激,通过局部皮肤和毛细血管的感受器,经过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质,使大脑皮质兴奋,调节神经系统趋于平衡状态。故拔罐疗法对神经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同时拔罐疗法使局部组织充血、出血,血管内外相对平衡环境被打破,造成血管壁及细胞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刺激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产生,如干扰素、调理素等,且能大大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拔罐疗法的温热和机械刺激还能使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