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病性,是指疾病的性质。从大的方面来说,疾病的性质不外平、虚、实、寒、热而已。
虚与实,是体现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斗争消长的病理。所谓实证,主要是指邪气过盛和机体功能亢盛,或机体正气虽伤而未衰,正气积极与邪气抗争,正邪相搏,其势俱盛,在临床上即出现一系列有余亢盛的证候,如白虎汤证、承气汤证。此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所谓虚证,主要是指正气虚衰,功能衰弱,或正气不足以与邪气抗争,在临床上即出观一系列不足、衰退的证候,如四逆汤证、理中汤证,此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精气夺则虚”。形成虚证和实证,除与人体正气强弱有着重要关系以外,与病因性质和病程长短亦有密切关系。一般说,外惑六淫,或痰、食、血、水的停聚,常为形成实证的因素;阴阳气血不足,常为形成虚证的因素。从病程来说,疾病初期,中期多为实证,疾病后期或久病不愈多为虚证。实际上这与正气受损程度不同有关。在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邪正双方在疾病中的地位决定着疾病的虚实性质,同时疾病的转归也取决于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旺邪衰则病退,邪盛正衰则病进。所以我们在审查病机时,必须注意到邪正消长情况。由于正邪斗争的消长变化,虚证和实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出现虚实互相转化的情况。如实证病程较长或攻伐太过,正气损伤,即由实转虚;虚证日久,治疗失时,正气无力驱邪,常可形成痰、食、水、血结聚的虚实夹杂证侯。所以说虚实证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临床上依据虚证和实证所表现于外的症状,再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是不难辨认的。
寒与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两种证候。阳盛是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兴奋性增高,代谢活动增强的一种反应,它可以由于温热外邪侵袭或情志郁而化火所致;阳虚是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弱,本身生理功能减退的一种反应。阴盛是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抑制性增高,代谢功能障碍的一种反应,它可由于寒湿之邪侵袭,超过人体阳气的温运功能所引起,亦可由阳气虚弱,无力温煦运化阴液所致,前者属实,后者属虚实夹杂;阴虚是机体由于精血、津液等阴液不足,相对地造成阳气偏亢,而使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虚性亢进的一种反应,即所谓“阴虚生内热”。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热可以由于阳盛,亦可由于阴虚;寒可以由于阴盛,也可由于阳衰。偏盛属实,偏衰属虚。在病变过程中,寒证和热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本属热证,但因日久正气虚衰,阳气不足,可出现虚寒证候;反之,虚寒之证,正气来复,由寒转热,是为病退转愈之兆。辨证之寒热,实际上就是辨阴阳之盛衰。
总之,虚、实、寒、热可以说是疾病性质的四个大方面,临床上能把虚、实、寒、热分辨清楚,治疗就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单纯的虚、实、寒、热证并不难于分辨,难在虚、实、寒、热错杂和真假,它们孰多孰少,孰主孰次,孰真孰假,往往有似是而非之象,辨之不可不详,不可不慎。(www.xing528.com)
虚、实、寒、热不是空泛的,具体到某个病证上,都有其具体内容。如《伤寒论》阳明腑实证,症见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实热之象,据此进一步分析出这是外邪入里化热,与大肠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成为里热实证,这就是阳明腑实证的性质。临床所见之证,都应当把它的性质找出来,才能明确的确定治疗方针。
1977年经我治愈1例右眼流泪羞明之证,就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辨证的。患者,男,15岁,沈丘县人。自述于1977年10月发热,服安乃近而热退,而后不久,右眼发生见光流泪,逐渐加重,既不能见阳光,也不能见灯光,在阴天和灯光之下亦流泪不止。当地医院诊为角膜炎,曾用氯霉素眼药、红霉素眼药、泼尼松眼膏等均无效,又用中药40多剂亦无效。于同年12月来郑州就医,经某医院检查为浅树枝状病毒性角膜炎,用药亦无效。后就诊于予。症见右眼泪如雨下,自觉泪水发热,眼胞微肿,不红不痛,视物不昏,舌苔薄黄,根据脉呈弦象。苔黄、脉弦、泪热之征,乃系心肝火旺,上走空窍,迫液外出之证。遂疏方与服。处方:荆芥9g,栀子6g,黄芩6g,黄连4.5g,生地黄12g,木贼12g,夏枯草15g,连翘9g,菊花9g,甘草4.5g。水煎服。1978年3月13日复诊,上方服30剂,基木痊愈,惟见强阳光稍有流泪。宗上方,去生地黄,加桑叶30g,密蒙花9g,当归9g,白芍12g,川芎3g。水煎服。月余后得悉,患者完全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