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性交后出血2个月余-妇产科查房实录

性交后出血2个月余-妇产科查房实录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39岁,因“性交后出血2个月余”于2005年3月12日步行入院。该患者2个多月前出现性交后出血。主治医师生育年龄妇女出现性生活出血,宫颈细胞检查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体检宫颈中度糜烂,要充分警惕宫颈癌可能。现术后第3天,无阴道出血,无腹痛,无发热。

性交后出血2个月余-妇产科查房实录

【病历摘要】

患者39岁,因“性交后出血2个月余”于2005年3月12日步行入院。该患者2个多月前出现性交后出血。在妇科门诊行宫颈细胞刮片检查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月经史:15岁初潮,月经周期30天,经期3天,月经量中等,无痛经,LMP:2005年3月7日,G5P1,初次性生活在17岁,3个性伴侣,安放宫内节育环5年。

体格检查 T 36.6℃,R 16次/分,P 76次/分,BP 100/58mmHg,一般状况好,神清合作。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黏膜完整,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好,双附件未触及明显肿物,宫旁组织柔软。

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宫颈液基细胞检查: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B超发现子宫内节育环位置正常。血常规:WBC 10.2× 109/L,N 0.753,Hb 120g/L,RBC 3.89×1012/L;生化常规无异常。

入院诊断 ①子宫颈病变;②子宫内节育环。

【第一次查房】 (入院后第1天)

实习医师 汇报病史如上。

住院医师 本例患者临床特点为生育年龄妇女,出现性交后出血,宫颈液基细胞检查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体检宫颈中度糜烂未见出血,B超显示子宫内节育环位置正常,要注意早期宫颈癌的可能,需要宫颈活体病理检查以确诊,在诊断中应如何考虑,请上级医师给予指点。

主治医师 生育年龄妇女出现性生活出血,宫颈细胞检查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体检宫颈中度糜烂,要充分警惕宫颈癌可能。第一步应做高危型HPV DNA检测,若阳性则立即阴道镜检查;若阴性可通过细胞学随访观察,因其患宫颈癌的风险较低。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高危型HPV DNA检测目前已被应用在宫颈癌筛查中。

教授 以上两位医师的分析,都是围绕子宫颈病变来考虑。宫颈细胞学检查是筛查宫颈癌的主要手段,已经沿用50多年,对宫颈癌的防治起了很大的作用,传统细胞学检查报告系统是巴氏五级分类法,在应用过程该系统被不断修改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新的细胞学报告系统——宫颈脱落学检查(TBS)报告系统,在TBS报告系统中出现了新的名词术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其含义是细胞形态出现一定的异常,表现为细胞核比正常中层细胞核大2.5~3倍,核浆比例轻度增加,细胞核的大小与形态改变,可能出现双核细胞,可存在轻度染色质深染,但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核膜圆滑且规则,少见不规则的核轮廓,不典型鳞状细胞是介乎于正常鳞状细胞与异常细胞之间的一组细胞。肉眼观察患者为宫颈中度糜烂,孕5产1,初次性生活在17岁,3个性伴侣,有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对不典型鳞状细胞的处理,大量的随访研究结果提示其有可能是属于反应性改变,也可能隐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最重要的是出现这些细胞异常不排除有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的可能。美国宫颈病理与阴道镜协会2001年的指南提出,应做高危型HPV DNA检测,若阳性应立即阴道镜检查;若阴性者其患宫颈癌的风险度不高,通过密切细胞学随访观察已足够。患者有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应行高危型HPV 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第二次查房】 (入院后第3天)

住院医师 患者入院后立即行高危型HPV DNA检测为895.27pg/ml,阴道镜检查见宫颈为异常转化区表现,在6~9点钟处大片醋酸白色上皮和点状区,2~3点钟处见粗大不规则的镶嵌,未见明显异型血管,碘试验不着色,分别在该两处活体病理检查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可行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治疗。

主治医师 患者有性交后出血,较早开始性经历,多次妊娠史,多个性伴侣,宫颈细胞学为不典型鳞状细胞,高危型HPV DNA阳性,阴道镜检查异常,病理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属于宫颈癌前病变阶段,应积极处理。患者39岁,应局部切除治疗为宜,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或宫颈锥切术均可采用。

教授 同意主治医师的意见,患者有宫颈癌的高危因素,经阴道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癌前阶段,研究随访显示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有较高的自然逆转概率,逆转率可达60%,而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的病变进展率比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要高且进展时间要短,被称为高级别病变,所以处理需要积极,应该行切除治疗。切除范围包括病灶和整个宫颈转化区,通常为宫颈电环切除术或宫颈锥切术。宫颈锥切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但术中容易出血,需要缝合止血,手术有一定难度,且文献报道有造成日后流产或早产的可能,但由于术中可切除较大范围病灶,仍被采用。宫颈电环切除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的治疗手段,因为能完整切除宫颈转化区供再次病理评估,术中电切同时电凝止血,较好地解决术中出血的问题,手术时间短,易于掌握,已被广泛应用,只要术中掌握电切的电流功率、切除速度和切除范围,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至于破坏性治疗,如冷冻、电灼、微波和激光治疗,因为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深度和不能提供组织供病理检查,不适合于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的治疗,仅适合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该患者可行宫颈电环切除术,注意切除范围需在病灶外3~5mm,深约15mm为宜,术后标本定位病理检查。(www.xing528.com)

【第三次查房】 (入院后第7天)

住院医师 患者已经行宫颈电环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是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伴HPV感染,切除标本内外边缘未见病变累及。现术后第3天,无阴道出血,无腹痛,无发热。

主治医师 患者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电环切除术后显示切除标本内外边缘阴性,提示手术成功,治疗已经足够,但要注意今后仍需要密切随访,因为手术成功不等于不会复发,术后患者将有2~3周时间阴道排血性分泌物,应停止性生活及盆浴2~3个月,保持外阴清洁,适当抗感染,术后还应密切随访。

教授 患者的检查诊断步骤合适,处理得当,宫颈电环切除术成功,随后应该密切随访,随访主要通过细胞学和高危型HPV DNA检测,发现可疑时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活体组织病理检查,随访应在治疗后3~6个月开始,第一年应有一次阴道镜评估,随访应持续3~5年或以上,若正常可转为常规定期筛查。

预后及随访】

患者出院后3个月门诊复查,宫颈创面愈合良好,转化区可见。术后6个月宫颈细胞学涂片见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高危型HPV DNA:0.271pg/ml,术后1年宫颈细胞学涂片正常,阴道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月经正常,无性交后出血。

【最后诊断】

①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②子宫内节育环。

【述评及相关进展】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大多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多为偶然体检或筛查时检出,有时会出现性生活出血、白带增多等非特异性的表现。宫颈癌的预防应以定期规范筛查和合理干预其癌前病变。宫颈癌筛查主要通过宫颈细胞学和高危型HPV DNA检测,筛查应每年1次,若宫颈细胞学和高危型HPV DNA检测均阴性可将筛查间隔延长至3~5年。当细胞学检查提示阳性,如低度或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应行阴道镜检查及活体病理检查确诊;细胞学阴性只需常规筛查;但出现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时,进一步的随访分流是重要的。此时应做高危型HPV DNA检测,若高危型HPV阴性,患宫颈癌的风险不高,其后可通过细胞学追踪,每4~6个月1次细胞学检查,连续3次正常可改为常规筛查;细胞学仍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或更严重改变则行阴道镜检查,这可合理有效地进行,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合理评估追踪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是重要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仅提示有一定可疑,并不代表为异常。在细胞学TBS报告系统中,不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可见于反应性改变,如宫颈的炎症修复过程、子宫节育环及围绝经期妇女;研究也发现20%~30%在其后随访中表现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或更进一步的病变。若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并倾向高度病变时,建议立即阴道镜检查。在TBS报告系统中还有一个术语是不典型腺上皮细胞,此时应注意宫颈管腺上皮或宫内膜腺上皮来源的病变,故应重复宫颈管细胞学检查、宫颈管搔刮、子宫分段诊刮或暴露宫颈管之阴道镜检查。总之,合理评估各种细胞学检查结果是重要的。

规范的筛查可检出宫颈癌前病变,合理干预处理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同样是重要的。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如病灶细小,患者年轻,有良好的随访条件,可不做特殊处理,密切随访足矣;若病灶范围较大,有临床症状者,可进行治疗,以破坏性治疗为宜,如冷冻、电灼、微波和激光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处理需要积极,应行切除性治疗。切除范围包括病灶和整个宫颈转化区,通常为宫颈电环切除术或宫颈锥切术。术后仍应密切随访,随访主要通过细胞学和高危型HPV DNA检测,发现可疑时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活体组织病理检查,随访应在治疗后3~6个月开始,第1年应3~6个月1次并应有1次阴道镜评估,第2年6个月1次,随访应持续3~5年或以上,若正常可转为常规定期筛查。

(钱德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