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停经40周下腹阵痛伴少量阴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停经40周下腹阵痛伴少量阴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女性,30岁,因“停经40周,下腹阵痛伴少量阴道出血5小时”于2006年2月24日下午5时步行入院。5小时前因下腹阵痛伴少量阴道出血来我院就诊,以先兆临产收入病房。检查宫颈裂伤1cm,会阴伤口有延长,予以缝合。由于宫缩乏力,不能有效促进胎盘娩出及子宫血窦的闭合,故容易导致产后出血,该产妇的临床表现均符合持续性枕后位的特点。患者阴道操作较多,且产后出血,抵抗力下降,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会阴伤口护理。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30岁,因“停经40周,下腹阵痛伴少量阴道出血5小时”于2006年2月24日下午5时步行入院。孕妇LMP为2005年5月17日,停经2月早孕反应明显,持续1个月自行消失。停经4月觉胎动至今。定期产检,未发现异常。5小时前因下腹阵痛伴少量阴道出血来我院就诊,以先兆临产收入病房。月经婚育史:16岁初潮,周期30天,经期5~6天,周期规则,无痛经,G1P0。4年前因“右输尿管结石”行切开取石。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 T 36.5℃,R 20次/分,P 80次/分,BP 106/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查体合作。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隆起呈纵椭圆形,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专科检查:腹围99cm,宫高34cm,胎位左枕后位(LOP),胎头已衔接,骨盆外测量25cm、27cm、19.5cm、8.5cm。肛查宫口开1指,S-1,胎心148次/分。

辅助检查 B超示胎位LOP,双顶径9.4cm,羊水最大池:36mm,血常规WBC 12.4×109/L,Hb 102g/L,PLT 210×109/L;生化常规无异常。

入院诊断 ①孕1产0宫内妊娠40周单活胎;②先兆临产。

产妇于2月24日21时开始规律宫缩,25日420时自行破膜,羊水清。530时产妇有便意感遂用腹压,肛查宫口开大6cm,嘱患者暂不要用腹压。730时宫口开全,S+1,嘱产妇用腹压。840时宫缩25~30秒/2~3分钟,强度弱。阴检骨盆无明显异常,宫口开全,胎位LOP,S+1。使用持续胎监,胎心好,无减速,考虑有宫缩乏力,给予缩宫素2.5U加入5%GS 500ml中静脉点滴,加强宫缩。920时阴检胎位仍为LOP,S+3,因第二产程有延长趋势,决定行会阴侧切+产钳助产。徒手旋转胎头为正枕后位,上产钳顺利,938时助娩一活女婴,体重3.5kg,Apgar评分1分钟8分,5分钟10分,胎儿娩出后15分钟胎盘尚未娩出,阴道出血350ml,立即行手取胎盘术,查胎盘胎膜完整。宫缩欠佳,按摩子宫后子宫变硬,停止按摩后子宫又变软。给予缩宫素宫颈注射及静脉滴注,米索前列醇2片纳肛等处理后宫缩好转。检查宫颈裂伤1cm,会阴伤口有延长,予以缝合。产时出血共750ml。

【第一次查房】 (产后30分钟)

实习医师 汇报病史如上。

住院医师 本例患者特点为初产妇,孕期定时产检,无并发症、合并症。孕足月出现规律宫缩,自然临产。无骨盆狭窄、巨大胎儿等阴道试产禁忌证,予阴道试产,第一产程进展顺利,宫口开全后产妇精神差,疲倦,宫缩减弱,第二产程进展缓慢,宫口开全后产妇即用腹压但胎头持续1小时10分钟无下降,滴注缩宫素后有所好转,但仍下降缓慢,胎位持续为枕后位,行产钳助产,产后宫缩仍欠佳,胎盘剥离缓慢,产后出血750ml。此病例拟诊断为继发宫缩乏力,持续性枕后位,产后出血,现需要进一步采取什么处理,是否需要输血?枕后位是否可以阴道试产?是否均要阴道助产?请上级医师给予指点。

主治医师 此病例继发性宫缩乏力、持续性枕后位、产后出血诊断可以成立,且三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存在。继发宫缩乏力的原因可能为持续性枕后位,而宫缩乏力又导致了产后出血的发生。正常分娩时胎头多以枕前位衔接,但也有一部分胎头以枕后位衔接,如果骨盆正常,胎儿不大,在强有力的宫缩下,胎头可以在中骨盆平面通过内旋转动作而转为枕前位。所以枕后位并非不能阴道试产。临产后凡经过充分试产,胎头枕部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不能转向前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者,称为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衔接时胎儿脊柱与母体脊柱相贴,影响胎头俯屈及下降,胎头不能有效扩张宫颈及反射性刺激内源性缩宫素的释放,易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同时胎儿枕部压迫直肠,使产妇过早产生屏气感,过早使用腹压,消耗体力。由于宫缩乏力,不能有效地促进胎头下降及内旋转,故第二产程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若在阴道口见到胎发,产妇屡次宫缩屏气不见胎头继续下降时,应想到持续性枕后位的可能。由于宫缩乏力,不能有效促进胎盘娩出及子宫血窦的闭合,故容易导致产后出血,该产妇的临床表现均符合持续性枕后位的特点。现产妇已使用缩宫素+按摩子宫+米索前列醇2片纳肛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需继续加强宫缩。同时应尽快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给予抗感染及抗贫血治疗。即查血常规与凝血五项了解贫血程度及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监测生命体征,记24小时出入量。患者出血量未达到1 000ml,暂时不需输血,一般失血<1 000ml,Hb>70g/L可不输血;失血1 000~3 000ml,输失血量的70%以上;失血>3 000ml,输失血量的80%以上;每输库存血1 000ml,加用10%葡萄糖酸钙10ml。

教授 同意主治医师的分析。产妇临产后经腹部四步触诊或B超检查发现胎儿为枕后位衔接时,应详细检查骨盆情况,排除中骨盆狭窄的可能,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并嘱产妇取胎背对侧方向侧卧,以促进胎头俯屈、下降及向前旋转,给予充分的试产机会,宫缩乏力时可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有报道87%的枕后位可转为枕前位。第二产程,当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时,应及时进行阴道检查确定胎方位,发现胎头仍呈枕后位时,可以在宫缩时上推胎头前囟协助其俯屈,初产妇第二产程接近2小时,S≥+3或双顶径已达坐骨棘以下时,可手转胎头至枕前位,若有困难也可转至正枕后位以产钳助产娩出;若S<+2或伴有胎儿窘迫时,宜行剖宫产结束分娩。要尽量避免第二产程延长,以防止膀胱、尿道长时间受压迫而坏死,引起膀胱阴道瘘。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以枕后位娩出时胎头往往以枕额经通过产道,径线较大,需做一较大的会阴斜侧切开术,以免产道严重裂伤。胎儿娩出后要认真检查软产道,判断有无宫颈裂伤、阴道血肿等。因胎位异常、产程延长,产后常常因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故应加强宫缩,防止产后出血。常用方法有按摩子宫,静脉滴注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直肠内给药,还可以给予卡前列腺素氨丁三醇(欣母沛)肌内注射。患者阴道操作较多,且产后出血,抵抗力下降,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会阴伤口护理。

【第二次查房】 (产后第2天)(www.xing528.com)

住院医师 患者现宫缩良好,阴道出血少,会阴伤口明显充血水肿,无硬结,查凝血五项无异常,血常规提示Hb 83g/L,RBC 2.8×1012/L,请指导下一步治疗措施;该产妇胎儿娩出后15分钟胎盘尚未娩出,阴道出血达350ml,是否提前干预促进胎盘排出可以减少阴道出血?为何有些人宫缩乏力使用缩宫素、米索前列醇效果不佳?

主治医师 现患者病情比较稳定,但仍有贫血及会阴伤口充血水肿,应给予依沙吖啶湿敷加红外线照射,并继续给予抗生素及抗贫血药物。关于第三产程的处理,绝大多数产妇第三产程在10分钟内结束,第三产程超过30分钟诊断为胎盘滞留,但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研究资料表明,第三产程>10分钟时,产后出血明显增加,>20分钟时,增加更加显著,因此建议当胎儿娩出后10分钟胎盘尚未娩出即应处理,第三产程不宜超过20分钟。如有活动性出血>200ml,无论第三产程时间长短,都应立即采取手取胎盘术,可以减少阴道出血量。

教授 产后出血重在预防,应从既往病史、产前检查、产程观察和处理中着手,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宣教,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流产、引产。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和治疗妊娠期并发症、合并症,纠正贫血。临产后,严密观察和正确处理三产程。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一定要加以防范。宫缩乏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宫缩乏力主要与孕妇精神过度紧张、临产后休息不好、进食不足、双胎、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子宫畸形、合并子宫肌瘤、临产后使用镇静药过多、剖宫产麻醉过深、子痫前期患者过度应用解痉药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单一或综合作用使产后出血率明显升高。继发性宫缩乏力主要与头盆不称、胎位异常、产程延长有关。应尽早避免或减少上述因素的作用。一旦发生宫缩乏力,应加强宫缩。目前使用的宫缩药主要是缩宫素和前列腺素制剂,临床观察到一部分患者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欠佳,特别是产程过长者。缩宫素是通过与缩宫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大小直接与受体浓度有关,当缩宫素受体的浓度无改变时,无限度地加大缩宫素用量效果不佳,一般每次最大剂量应<60U。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类药物,前列腺素通过与子宫肌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兴奋子宫肌层,其作用的强弱与子宫的状态和激素水平有关。卡前列腺素氨丁三醇(欣母沛)是含天然前列腺素F2α的15甲基衍生物的氨丁三醇盐溶液,与传统的前列腺素类物质比较,生物活性增强,具有强而持久的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缩宫素与前列腺素作用于子宫收缩的不同途径,两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但当受体饱和后,子宫对缩宫素或(和)前列腺素将不再敏感,故当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需要采取其他止血措施,包括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甚至子宫切除术。

【最后诊断】

①孕1产1宫内妊娠40周单活胎钳产;②产后出血;③继发性宫缩乏力;④持续性枕后位;⑤第二产程延长;⑥中度失血性贫血。

【预后及随访】

产妇产后生命体征平稳,会阴伤口经过红外线照射红肿消退,5天拆线,愈合好,恶露正常,Hb90g/L。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儿科行蓝光照射,于出生第8天随母出院。产后42天复查子宫复旧好,母乳喂养,婴儿发育正常。

【述评及相关进展】

产后出血(post partum hemorrhage,PPH)目前仍占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50%,而宫缩乏力是引起PPH最常见的原因,占50%。国内近期报道这一比例高达70%~80%。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宫腔容积缩小,肌纤维收缩加强,交织于子宫肌纤维间的血管被压迫而止血,同时开放的血窦关闭。当某些因素使子宫收缩乏力时,交织于子宫平滑肌间的血管不能受到有效挤压,血窦开放,导致子宫出血不止和难以控制。因此当胎盘娩出后子宫出血不止或呈“软袋状”或“生面团样”不收缩,又有宫缩乏力的高危因素时,应立即采取加强宫缩的各种措施。经缩宫药物、按摩子宫、止血药物、纱布压迫均无效的患者,可行手术止血。先行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1号可吸收线自子宫下段切口(阴道分娩者先于子宫下段做一小横切口,清除宫腔积血)右侧中外1/3切口下缘的下方2~3cm处进针,经宫腔自切口上缘的上方2~3cm处出针,缝线拉至宫底距右宫角3~4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浆膜层下2~4cm),然后垂直绕至后壁右骶韧带的上方,于前壁相同部位进针至宫腔,水平出针至后壁左侧骶韧带上方,缝线拉至宫底距左宫角3~4cm处穿过宫底浆膜层(浆膜层下2~4cm),后缝线绕至前壁,于子宫切口上缘的上方2~3cm距左侧中外1/3处进针,通过宫腔在切口的下缘与右侧进针同一水平出针,缓慢渐进性拉紧可吸收线,打结,使子宫呈压缩状态。然后,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术:向一侧牵拉子宫,在子宫下段切口稍下方1.5~2cm处,用1号可吸收线从前向后穿过足够多的子宫肌层,然后从子宫侧动静丛最外侧的阔韧带无血管区向前穿出打结。同法缝扎对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见图。

出血达800ml时就建议采用此方法予以止血。缝扎子宫动脉上行支一般不会伤及输尿管,但由于妊娠子宫使输尿管发生移位,因此千万不要大意。上述方法均无效时为抢救产妇生命应当机立断,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王蕴慧 陈 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