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基础知要:问饮食口味如何判断疾病性质

中医基础知要:问饮食口味如何判断疾病性质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问饮食主要是询问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以及口中异常味觉或气味等方面的情况,不仅可以据此了解机体津液的盈亏、脾胃运化功能的异常与否,也能够反映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如口苦,多见于热证,尤其是肝胆实热的病变;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者。

中医基础知要:问饮食口味如何判断疾病性质

饮食主要是询问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以及口中异常味觉或气味等方面的情况,不仅可以据此了解机体津液的盈亏、脾胃运化功能的异常与否,也能够反映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

(一)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伴小便不利者,多因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所致;口渴而不多饮,若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营阴尚能蒸腾津液上潮于舌,故口不渴,切不能因饮水量多而妄断水饮;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症;大渴引饮,小便量多,伴食欲旺盛而身体逐渐消瘦者,为消渴糖尿病)。

(二)食欲与食量

饮食水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人以胃气为本,即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一点也不夸张,对于危重病人,胃气差意味着预后差。

在疾病过程中,食欲渐复,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若食欲渐退,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之兆,提示疾病逐渐加重。若久病之患者,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为胃气败绝的征兆。

食欲、食量的变化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有无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轻重和转归。故询问病人的食欲与食量情况,对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转归,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1.食欲减退 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又称“不欲食”。新病食欲减退,往往是邪气影响脾胃功能,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不一定是脾胃本身的病变。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倦者,多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所致。若食欲减退,兼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者,多因脾湿不运。(www.xing528.com)

2.厌食 指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或称恶食,多见于伤食。孕妇厌食,多是妊娠反应,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胃之和降,一般属生理现象。但若厌食兼严重恶心呕吐者,则为妊娠恶阻,需辨证施治。厌油腻厚味,多见于肝胆脾胃湿热的病证。

3.食欲过强 指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称为消谷善饥,又称多食易饥。“消渴”病人见此往往身体反见消瘦,为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患者虽然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称为饥不欲食。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所致。若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泻,属胃强脾弱。

4.偏嗜食物 有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者,尤多见于小儿,往往是虫积的征象。正常人因地域或生活习惯不同,常有饮食之偏嗜,但若偏嗜太过,也可能诱发或导致疾病。如偏嗜肥甘,易生痰湿;过食辛辣,易致火盛;偏嗜生冷,易伤脾胃等。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食欲渐复,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若食欲渐退,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之兆,提示疾病逐渐加重。若久病之患者,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为胃气败绝的征兆。

(三)口中气味

脾开窍于口,其他脏腑之气亦可循经上至口中,故口中异常味觉或气味,多是脏腑,特别是脾胃病变的反映。如口苦,多见于热证,尤其是肝胆实热的病变;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