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望而知之的五色诊-中医基础知要

望而知之的五色诊-中医基础知要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患者全身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色,首先要注意区别“常色”与“病色”。据此可根据五色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不同病位和邪气的不同性质,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郭立中入门歌诀五色主病歌察颜观色巧断病,中医称为五色诊。

望而知之的五色诊-中医基础知要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患者全身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四诊诀微》更明确地指出:“夫气脏发,色随气华”。说明望色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色,重点是观察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中医认为,面部是脏腑气血的外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得很清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注于面而走空窍”。面部的颜色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其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而面部的光泽则是判断神的衰旺的重要依据,故亦可反映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望色,首先要注意区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即正常人的面色。中国人的正常面色为红黄隐隐,荣润光泽。随人种、体质生活与工作条件等略有差异。常色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含,荣光外发。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称为病色。病色有善色和恶色之分,善色的特点是原本隐现于皮肤之内的主色外露,但尚有光泽,如发热病人满面通红,黄疸病人面色黄而鲜明,均属善色;恶色是不仅主色外露,且面部晦暗没有光泽,如臌胀病人面色黄黑晦暗而枯槁无泽,即为恶色。一般而言,善色多见于新病、轻病、阳证,其病易治,预后较好;恶色多见于久病、重病、阴证,其病难治,预后较差。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患者全身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色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五色不仅可以对应于五脏(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且五色还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大体为“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据此可根据五色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不同病位和邪气的不同性质,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

(一)赤色

赤色多主热证。实热证病人常表现为满面通红;虚热证患者常表现为两颧潮红;久病重病原来面色苍白,突然出现面色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为假神的表现,又称戴阳证。

(二)白色

白色多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诸证),亦主寒证。气虚、血虚者面色淡白;阳虚者面色白;而面色苍白,多因亡阳(阳气极度衰弱)、气血暴脱(气血突然大量丧失)或阴寒内盛所致。

(三)黄色

黄色多主脾虚和湿证。如面色萎黄(淡黄而没有光泽)者,多属脾胃气虚所致;面色黄胖(黄而水肿)者,多为脾虚湿蕴,泛溢肌肤所致。此外,面、目、身俱黄者,称为黄疸,其中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者,称为阳黄,乃湿热内蕴,胆汁外溢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乃寒湿内蕴,胆汁外溢所致。

(四)青色

青色多主寒证、气滞、血瘀、痛证、惊风。如面色淡黑或青黑者,为寒盛或痛剧所致;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所致;面色青黄(或称苍黄)者,多为气滞血瘀所致;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为惊风,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五)黑色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如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面黑而干焦者,多属肾阴虚;眼眶周围发黑者,多见于肾虚水泛的寒饮证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暗黑,纹理粗糙)者,多为瘀血日久所致。

为便于归纳理解,下列五色临床主病及机制简表(表3-2)可供参阅。

表3-2 五色临床主病及机制

现代科学也证实,人类获得的信息,90%是依靠视觉获取的,故望诊在收集患者辨证信息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追溯先贤扁鹊望齐侯之色、仲景断仲宣四十而眉落,让人不能不惊叹中医望诊的神奇。《内经》有“面如漆柴者,心先死”,属绝症;《四诊抉微》曾说:“十指如杵,肺有病”;历代还有“胖人多痰,瘦人多火”、“肥人多中风,瘦人多劳嗽”等,皆为一望便知,问题是为医者能否处处留心,若熟视无睹,甚至视而不见,何能有裨于中医临证水平的提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郭立中(www.xing528.com)

入门歌诀

五色主病歌

察颜观色巧断病,中医称为五色诊。

面色青黑主寒证,寒性凝滞血不行;

阵阵面青经脉阻,瘀阻不通主痛证;

面唇兼见舌青紫,定有瘀血脏腑停;

鼻梁眉间面发青,谨防惊风多留神。

赤色大都主热症,满面通红多实热。

两颧定时现赤色,阴虚潮热防结核。

病危突然面如妆,假神戴阳需提防。

白色主虚亦主寒,面色苍白气血寒。

面色白是阳虚,面色苍白恐亡阳。

黄色脾虚多湿症,脾胃气虚面萎黄。

脾虚湿蕴身目黄,色鲜如橘是阳黄。

寒湿内蕴色晦暗,阴黄治疗颇有难。

面黑肾虚饮停胸,寒症血瘀加剧痛。

黑面暗淡肾阳虚,面黑干焦亏肾阴。

眼眶发黑肾水泛,寒饮寒湿病带下。

面色黧黑肤甲错,都是瘀血日久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