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学:万物由气构成,气的重要性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影响

中医学:万物由气构成,气的重要性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间万物都是由连续不断运动着的“气”构成的。这一点很重要,它对于中医学的“气”的理论影响很大。另一方面,人体的生命功能,也是靠气来维持和推动的。中医学接受了这一概念,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气,由于其组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因而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不同名称。出入的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气郁”,甚则称为“气闭”。

中医学:万物由气构成,气的重要性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影响

自从《黄帝内经》以来,“气”一直是中医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出现了“气”的概念。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阴阳家等哲学流派,都曾对“气”的本质和特性进行过探讨和论述。可以说“气”的观念和思想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气除了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以外,还是生命的基始,是万物生机活力的本源。

中医学所讲的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一)气的基本概念与古代哲学

在中国古代哲人的眼中,“气”是一种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充盈宇宙、具有生命力的细微物质。世间万物都是由连续不断运动着的“气”构成的。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气除了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以外,还是生命的基始,是万物生机活力的本源。《淮南子·原道训》说:“气者,生之元也。”气是生命的本源,因此“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这一点很重要,它对于中医学的“气”的理论影响很大。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因此与万物一样,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内充满了气。另一方面,人体的生命功能,也是靠气来维持和推动的。《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死就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西汉王充《论衡·论死篇》总结说:“人禀气于天,各受寿天之命,以立长短之形”。又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这里对人体及其生命功能与气的关系,以及人体气的来源作了较科学全面的论述。

构成人体的气有两种状态:一是已聚而成形的,如人身的脏、腑、形、窍、精、血、津液等;另一种呈弥散状态状态,难以直接察知其态,如人体内的元气、宗气、卫生等。

总之,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中医学接受了这一概念,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景岳全书》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医门法律》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说明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气的运动变化。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成为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和生理活动的理论基础。

(二)气的生成与分类

人体的气,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先天之精气,来源于父母之禀受,并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饮食物中摄取而化生。自然界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因此,气的生成不仅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还与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人体的气,由于其组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因而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不同名称。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是靠肺、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故《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故临证所用补气治法,主要是补脾、肺两脏之气。

人体的气,由于其组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因而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不同名称。

1.元气 又名“原气”、“真气”,由肾中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和补充。因此,元气是人体最根本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沛,则脏腑功能强盛,抗病能力强,健康长寿;反之,元气衰弱,就会正气不足,抗病力差,常易出现种种病变。(www.xing528.com)

2.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上气海”,又称“膻中”。宗气的功能,一是走息道以助肺呼吸,二是贯心脉以助心行血,并与语言、声音的强弱有关。

3.营气和卫气 都来源于水谷之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专之气”化为营气(又称“荣气”),运行于脉中,能化生血液,对人体有营养作用。水谷精气中“剽悍滑利”部分化为卫气,卫气行于脉外,内而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分肉,无处不到。主要对人体起保卫作用。

由于营气与血液共行于脉中,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营气与卫气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等。若二者不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以及抵御外邪能力下降等。

(三)不断运动着的气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以升、降、出、入形式运动的气,只有在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气机调畅”是对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的描述。当气的运动失去了这种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而成为病理状态,即“气机失调”。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作“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淤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气逆”。下降运动不及,称作“不降”。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运动太过,称作“气脱”。出入的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气郁”,甚则称为“气闭”。

气的运动失调表现在脏腑上可见:肺失宣降,脾气下降,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等。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以升、降、出、入形式运动的气,只有在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四)气的五大功能

1.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功能。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气若虚弱,则其推动、激活作用减弱,机体的生长、发育或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均受影响而减弱,血和津液亦会生成不足并运行迟缓,引起血虚、血运不畅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2.温煦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煦者,温暖之意也。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保持恒定的。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依靠气的温煦作用以进行正常的循环运行,故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之说。《医碥·气》说:“所谓阳气者,温暖之气也。”如果气虚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现畏寒肢冷、血运迟缓,以及脏腑功能衰退,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正所谓“脏气虚,则生内寒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3.防御作用 气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人体气血阴阳及其功能总称谓正气。中医学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气”标示一切致病因素。正气足,则身体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如果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全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必然随之下降,外邪易于侵入机体而使之患病,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4.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和气的推动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气能摄血,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于溢出脉外。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其异常丢失。气能固摄精液,使之不会无故而频繁遗泄;固摄脏腑经络之气,使之不过于耗失,以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

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气不摄血而导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则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气不固精则遗精、滑精或早泄等。正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和推动作用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构成了气对人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使人体得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即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均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后再化生而成。津液经过代谢可转化为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残渣转化为糟粕等。气化作用正常,则体内各种物质代谢正常。若气化失常,则气、血、津液之新陈代谢受到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均受影响,而产生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