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都是人体的内脏器官,“官”是职位与职能,一定的官位有一定的管理职能。古人将五脏六腑都称为“官”,是说人体五脏六腑都各有职能(生理功能),又根据五脏六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各封以“官”位。当然,这仅是形象化地将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与封建社会的官位相比拟而称的。《内经》将五脏六腑均谓之“官”,所列如下:
(一)心——君主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这里是说心脏好像一国的“君主”,君主,有最高领导的含义;“神明”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而言。古人体会到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以及聪明智慧的产生,都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灵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功能是由心气、心血、心阴、心阳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读医随笔》说得更具体:“凡人周身百脉之血,发源于心,亦归宿于心,循环不已”。所以血液循环的动力在于心。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
(2)心主神明: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灵枢·本神》明确地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担任、接受的意思。这也说明接受外来的事物而发生的思维意识活动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
提出内脏的主要功能,说明一藏虽然有一藏的职务,不能机械地把它孤立起来,正如国家的行政机构,必须取得上下密切联系,才能把整个工作做好。并把心作为最高领导者,从它的功能来看,包括了脑的作用。中医治病的特点,就建立在这整体的原则上。——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秦伯未
“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含神”。因此,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若心有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
2.心的附属功能
(1)心主汗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如人的精神高度紧张时,往往出汗增多,这是生理现象。在病理上,若心的阳气不足,轻者可以出现自汗,重者就会大汗淋漓;心阴不足,营不内守,阳气无以依附,汗液随之外泄,可出现盗汗。
(2)心在志为喜: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五志(喜、怒、思、忧、恐)分属于五脏。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心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喜,一般说来。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出现“喜伤心”的病理反应,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灵枢·六节脏象论》说:“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心合脉,成了切脉的理论根据之一。
华,是光彩的意思。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显露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若心的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有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气血受损,则常在面部有所表现。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白、晦滞;心血瘀阻,则面部青紫;如血分有热,则面色红赤;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
(4)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故临床上常通过观察舌的形态、色泽的变化,来推论心的病理变化。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甚至舌质糜烂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可见舌强语謇。
[附] 心包络
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
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邪气伤心时,必首先伤害心包。因此,在病理上它又有“代心受邪”的作用。如在外感热病中,因热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等神志症状称为“热入心包”、“痰蒙心窍”。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病证,治疗时也多从心论治。
入门歌诀
心
五脏之中心为君,主血主汗主神明。
开窍与舌华在面,五行属火志在喜。
(二)肺——相傅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有辅助“君主”之意;治节,有治理、调节之意。是指肺有辅助心治理、调节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言,即心肺协调则一切活动正常。因心主血,肺主气,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运行后的血液必须会聚于肺,即“肺朝百脉”,由肺进行气体交换,人体的气血才能正常循环运行,以输送养料,维持各脏器组织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间的正常关系。由于肺位高近君,犹如宰辅,又能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是呼吸系统器官,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进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在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
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气的生成和气体调畅的根本条件,反之呼吸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的生成和运动。如果肺丧失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所以,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了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2)肺主宣发和肃降:所谓“宣发”,即宣通和布散之意。肺主宣发,指肺具有使气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因此,肺失宣散,则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喷嚏和无汗等。
所谓“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肺主肃降,是指肺具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由于肺位最高,为华盖之脏,能使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的功能。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于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主肃降不但吸入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因此由于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使得肺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3)助心行血: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但肺对血的运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另外,肺主一身之气,调节着全身的气机,所以血液的运行,也有赖于肺气输布和调节。
肺助心行血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身血脉及脉中之血要不断地朝向和汇聚于肺。二是肺主管血之清浊转化。清血是指含有自然界大量清气的血液;浊血是指含有体内大量浊气的血液。肺通过朝百脉的途径,使心血不断地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确保心血的清浊转化,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故《类经图翼·经络一》中指出:“肺者生气之源……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三是肺通过生成宗气助心行血。心脏冲动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心搏又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而心气的盛衰与宗气密切相关,宗气影响着心搏的强弱和节律。故《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4)通调水道:人体的水液代谢在生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水分的摄入、在体内的转输利用和代谢后水液的排泄等几个环节,是在多个脏腑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肺是其中之一。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共同协调的体现。
①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肺主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宣散于周身,特别是使布散到体表的津液,通过汗孔,以汗的方式排泄于体外。在生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则汗的排泄适度,起到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水肿、小便不利等病变。
②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水道”,即指体内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水道的通行畅达,流通无阻,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如果肺病,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对此,临床上多采用宣降肺气,疏通水道以利水的方法治疗,而运用宣肺利水治水肿之法,就被临床医生形象地喻为“提壶揭盖法”。
2.肺的附属功能
(1)在志为忧:忧伤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而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伤于肺。反之,在肺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2)在液为涕:涕由鼻腔黏膜分泌,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流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3)外合皮,其华在毛:肺主皮毛。肺与皮毛的关系,一是身之皮毛,依赖肺气宣发,输精于表,而起滋养作用;二是肌表汗液的排泄,也依赖于肺的宣发作用。如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毛发光泽,汗液排泄适中;如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和输精于表,则可见皮毛憔枯槁,或多汗。
(4)开窍于鼻:临床上,常见到肺炎喘嗽的小儿,除有发热、咳嗽、气喘、痰多外,尚伴有鼻翼煽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窍,是呼吸的通道,为肺气出入的门户。鼻的通气和嗅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呼吸通利,嗅觉才能正常。鼻为肺窍,又是外邪侵犯肺脏的道路,如外邪侵袭肺卫,多由口鼻而入。临床常见外邪袭肺,肺气不宣导致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等症状;肺热壅盛则常见喘促、鼻翼煽动,治宜清热宣肺。如可用麻杏石甘汤加黄芩、鱼腥草、桑白皮、连翘等,以加强清肺泄热解毒之功,所以肺脏疾病可以从鼻反映出来,而治疗鼻的病变时往往从肺入手。
入门歌诀
肺
肺主气来司呼吸,宣发肃降两相宜。
助心行血通水道,开窍在鼻华在皮。
(三)肝——将军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也。”将军,是古代统帅军队的将领;谋虑,即谋划,考虑,深谋远虑。是指肝脏好比统帅军队的将领,具有深谋远虑,全面策划的能力。因为肝主疏泄而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虽不宜抑郁,也不宜过亢,肝为“刚脏”,有将军之刚强之性,但遇事又能深谋远虑。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中属木,主动,主升。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即指疏通、畅达、宣散、流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之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自然界的树木,春天开始萌发,得春风暖和之气的滋助,则无拘无束地生长,舒畅条达。肝就像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其舒展之性,使人保持生机活泼。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气机正常升降,只有脾升胃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才能得以正常进行。肝能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胆附于右肝叶之后,胆内储藏胆汁,具有较强的消化食物的作用。胆汁的生成、排泄都依靠肝之余气,通过疏泄作用,溢入于胆,聚合而成。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胆道畅通,胆汁方能顺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所以《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常出现黄疸,口苦,呕吐黄水,胁肋胀痛,食欲减退等症。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中属木,主动,主升。
②调节情志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主谋虑”。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方能保持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和平,五脏协调。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失调,就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如疏泄不够,则导致人体气机阻滞不畅,不但出现胸胁、两乳的胀闷疼痛,同时还可出现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多疑善虑等病理现象;如疏泄太过,情志亢奋,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则不能卧寐等症状,中医称之为“肝火亢盛”。
肝失疏泄和疏泄太过,往往与外界环境的精神刺激,特别是大怒或过度的抑郁等关系密切,所以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及“暴怒伤肝”的说法。
③促进气、血、水的正常运行。气、血、水等物质在体内处于不停的流行状态,气、血、水流行通利状态,除了和心、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外,还和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如气的正常运行,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因为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气的运行通利,气的升降出入才能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失职,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则发生障碍,可出现气滞不行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少腹、乳房胀痛等症状,常称作“肝气郁结”。对此,多采用疏肝、理气的方药治疗,可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常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气为血之帅。肝之疏泄如常,气机调畅,肝血得藏,故能枢调全身血液。《血证论》曰:“肝主藏血,……至其所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血液运行。疏泄太过,肝气冲乱,则“血横决,吐衄,错经,血病诸症作焉”;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血行滞涩,则可形成血瘀,而出现胸胁刺痛,或为积。唐容川主张:“里者,和其肝气。”并用小柴胡加当归、赤芍、牡丹皮、桃仁等,治疗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周身上下疼痛。由此足以说明肝主疏泄对人体血液的重要枢调作用。
肝的疏泄通利作用在促进水液代谢、保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体现在调畅三焦气机,维持三焦水道通畅,使水液易于流行等方面。如肝的疏泄失职,气机失调,不但影响到三焦水道的通利,使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而且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脉道,进一步阻遏气机,而致水湿停留于人体某些部位,留而为饮,凝而为痰,痰气互结,又可形成痰核、瘰疬。如水湿停留于胸腹腔,则形成胸水和腹水症。《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治水……故小柴胡汤通达津液,而即能下调水道也。”所以,凡三焦水液之病,当注重疏达肝气,后世治水而常加行气之品,其义全在于此。
(2)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成后,一部分运行于全身,被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到肝脏而储藏之,以备应急的情况下使用。王冰在注释《素问·五脏生成》时说:“肝藏血,心行血,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
肝之藏血不足,血液虚少,则分布到全身其他部位的血液减少,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因而产生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若肝不藏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咯血、衄血、崩漏等。
肝能藏血,又主疏泄,这两种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表现在生理方面,则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血行,血方能归藏;肝血充足,肝之阴血又能制约肝之阳气,使其不致于疏泄太过。表现在病理方面,藏血与疏泄的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肝失所藏,血虚阴不足,血不养肝,则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情绪易于激动,烦躁不宁或性情抑郁沉闷,睡眠多梦,同时又可见到胸胁隐痛,月经不调等症。
2.肝的附属功能
(1)在志为怒:怒对于机体说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如大怒则势必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故有“怒伤肝”之说。如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
从临床意义上讲,大怒或郁怒不解,既可引起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精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痰饮瘀血及瘕积聚内生,又可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卒中昏厥。大怒暴怒,可导致肝气升发太过,表现为烦躁易怒,激动亢奋,称为“大怒伤肝”;郁怒不解,则易致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称为“郁怒伤肝”。怒由肝之精气所生,若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临床辨证属郁怒者,当以疏肝解郁为治;属大怒者,当以平肝降逆为治。
临床辨证属郁怒者,当以疏肝解郁为治;属大怒者,当以平肝降逆为治。
(2)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正常情况下,眼泪有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的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时可见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中医学认为,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故有“肝主筋”之说。如肝所藏血液充盈,筋得以养,则运动有力而灵活;如肝的气血衰少,筋膜失养,则筋不健。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筋与爪均为肝所主,依赖肝血的滋养。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如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甚则变形脆裂。
(4)开窍为目:目,中医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的营养,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故《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在病理状态下,如肝之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则可见目赤痒痛;肝火上炎,可见目赤生翳;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可见目斜上视等。临床上,不少眼病从治肝入手,疗效显著,这都是从“肝开窍于目”的理论中得到启发的。
入门歌诀
肝
肝主疏泄兼藏血,调节情志与气机。
开窍于目华在爪,在志为怒体合筋。
(四)脾——仓廪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廪”:音凛。仓廪,指储存粮食的仓库;“五味”,指饮食物及其营养物质,包括酸、苦、甘、辛、咸五味。因脾主运化,是消化、运输食物的器官,胃是接受容纳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古人称胃为“水谷之海”,胃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传送给小肠,小肠进一步消化,在脾的运化作用下,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再传输于全身,以供人体各脏器组织的营养,所以,《内经》将脾胃形容为如同管理粮食仓库的人,将粮食向外调送,以供人们需要之用。
脾与胃相为表里,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机体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依赖于脾和胃共同作用。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的生理功能还与肌肉、四肢、口、唇等有一定联系,所以说,脾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有运输、布散之意;“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
①运化水谷。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但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再依赖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精微物质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如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前人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②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的作用。脾的运化水湿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为津液,并输布于肺,通过心肺而布达周身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因此,《素问·经脉别论》曾用“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字作了概括。
脾与胃相为表里,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机体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依赖于脾和胃共同作用。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若脾失健运,不但会出现腹胀,便溏,倦怠等消化失常症状,而且还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进而产生多种水湿停滞的病变,如水肿、痰饮、泄泻等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阴土,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而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故有脾“喜燥恶湿”之说。
(2)脾主升清:所谓“升”,即上升之意。脾气的运动特点上升为主,故有“脾气主升”之说。“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升与布散是在脾气的作用下,上输于肺,并通过心肺,分布到周身各处。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物质营养,功能活动才能强健。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职,则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若清阳不升,清浊不分,混合下注,可发为遗精、带下、腹胀、腹泻。若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等症状。“脾气主升”,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出现胃、肾、子宫等内脏的位置下移或脱肛等。(www.xing528.com)
(3)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在脉内循行而不逸出脉外。脾统血的实质是气的固摄作用。如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何梦瑶《医碥》说:“脾统血,则血随脾气流行之意也。”若脾气虚弱,统血失职,血液运行将失其常规而逸出脉外,则导致出血,出现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症状。中医学习惯上将这种因脾虚而引起的出血病证称为“脾不统血”。
2.脾的附属功能
(1)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甲乙经》)之说。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人的脏腑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由于气结于中,影响脾的升清,所以思虑过度,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2)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为涎,涎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可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
(3)脾主肌肉、四肢:肌肉的营养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所以《素问·痿论》有“脾主身之肌肉”之说。脾胃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充盈,使肌肉丰满而壮实。如功能失常,长期饮食不振或便溏,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则萎弱不用。
四肢是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健运,则四肢肌肉壮实,活动也就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四肢营养不足,久则肌肉瘦削,则可见四肢乏力,甚则萎废不用。《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病而四肢不用”,就是这个含义。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与否,可以反映于口味、食欲是否正常,凡脾运强健,则口味正常,食欲良好;脾运失常,可见口淡无味,或口有甘味,食欲不振等。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说的是脾与口唇的关系较为密切。临床上可以观察到,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可从口唇上反映出来,如脾运强健,则气血生化充足,可见口唇色泽红润;如脾运失健,则口唇苍白不泽。
入门歌诀
脾
脾主运化又升清,脾气统血脉中行。
肌肉四肢脾血养,开窍于口华在唇。
(五)肾——作强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之说。作强,有精明强干之意;“伎”同技,“伎巧”是多能精巧的意思,是说肾脏是能使人精明强干的器官,人体的才智和精巧能力与肾有关。肾藏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即男女交媾之精;后天之精,即饮食水谷化生之精,两精均藏于肾,所以与人的精明强干有关。同时,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肾气旺盛,则精盈髓足。“脑为髓之海”,李时珍将脑称为“元神之府”,髓足则脑充,不但精神健旺,灵敏多智,而且筋骨强劲,动作有力。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肾在五行属水,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肾在五行属水,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的精、气、阴、阳来源于先天,充盛于后天,故肾有“先天之本”之说。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殖和生长发育: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从受孕成胎至胎儿出生,从婴儿至成年时期,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生理活动,都与肾之功能密切相关。
精,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发育的物质;“后天之精”是来源于各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物的精气。肾藏精,就是说肾的主要功能是把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贮藏起来,相互结合而成肾中精气,构成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本源物质。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藏之。”
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生、长、壮、老、已,其生理状态的不同,决定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又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从《素问》的论述中看出,人的生殖与生长发育过程中,与一种叫做“天癸”的物质密切相关,它具有促进生殖和保持健康生长的作用。“天癸”至,则男子产生精子,女子按期排卵,月经来潮,男女性腺的发育渐趋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但以后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随之减少,甚至逐渐耗竭,随之生殖能力下降,机体也日趋衰老。
(2)肾主水,司开阖:肾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功能主要是依靠肾的气化功能而产生的。肾气化作用的动力是肾阳,还要靠肾阳和肾阴的调节作用,通常将这种调节作用比作“开”与“阖”。一般认为,肾阳主开,肾阴主阖。肾阴不足,则开多阖少,小便则多,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治疗时应滋补肾阴。如肾阳不足,则开少阖多,小便则少,多出现水肿等症,治疗时应温补肾阳为主。
(3)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的作用。人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类证治裁?喘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运动具有重要意义。肾的纳气功能正常,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和调,并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症状,这就叫做“肾不纳气”。
2.肾的附属功能
(1)肾在志为恐:恐,即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灵枢·本神》说:“肾藏精,精舍志。”肾精充足,人体在接受外界相应刺激时,能产生相应的心理调节。肾精不足,稍受刺激,则表现为恐惧不宁、手足无措,或两腿无力而软瘫等。此外,长期恐惧不解,则能伤肾。“恐则气下”,人恐惧时,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焦,使肾气失固,而出现遗尿不禁。
(2)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养生家常以舌抵上腭,待唾液溢满口腔后,徐徐咽之以养肾精,强体防病,并将此法称之为“饮玉浆”,亦曰“食玉泉。”反之,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
(3)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人从幼年到青壮年,由于肾中精气逐渐充盛,促进了骨的生长发育,使骨骼日益强壮;中年至老年以后则肾中精气衰退,因而骨骼就脆弱易折。
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这三者均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到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如果肾精充足,则脑髓充实,思维记忆力强,视听不衰,精力充沛;“髓海不足,则脑转(眩晕)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故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如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肾主藏精,故曰:“其华在发”。发的生长与脱落、荣泽与枯槁,取决于肾中精气是否充盈。如青壮年时期,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精血多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
(4)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如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反之,如肾中精气虚衰,则髓海失养,则听力下降,或耳鸣耳聋。
二阴包括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前阴与排尿和生殖功能有关,后阴与排便功能有关。肾主水,尿液的排泄虽直接关系到膀胱和尿道,但必须依赖于肾气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闭等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肾主生殖,肾精不足或肾阳虚衰,可引起男子的阳痿、早泄、遗精,女性的白带过多等。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阳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如脾肾阳虚,可致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中说:“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
[附] 命门
“命门”,即生命之门,有生命的关键、根本之意。中医学中关于命门的部位和功能,历来有许多不同见解。《难经·三十六难》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后世医家对命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现归纳如下。
(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认为“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主通于肾”,说明人体的生殖功能在于命门,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后世医家将此说应用于脉诊中,以左手尺部候肾,右手尺部候命门。
(2)两肾总称命门说:张景岳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主,五脏之阴气,非此不断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包括肾阴、肾阳,为人体一身阴液和阳气之根本。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赵献可认为命门部位是在两肾之间,至于命门的功能,他认为是主人体一身阳气。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命门之意,该本于此。”
对于命门的认识,众说纷纭,无非强调命门的重要性而已。这些观点对临床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入门歌诀
肾与命门
肾藏精是人根本,主水纳气开合灵。
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与二阴。
在志为恐华在发,生长发育生殖源。
真阴真阳水火宅,众多医家称命门。
(六)六腑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1.胆为“中正之官”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正,即不偏不倚、公正;决断,是指判决果断。是指胆能不偏不倚而作出果断的判断,故现代仍有“胆量”、“胆略”之语。胆气豪壮果断之人,外界精神刺激对其影响较小,恢复也较快;胆气虚弱之人,往往因精神刺激而形成疾病。
胆呈囊形,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消化的功能,属六腑之一。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
胆附于肝,内贮胆汁。胆汁由肝化生分泌,胆汁生成后,则流入胆囊,由胆囊贮存。
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汇集于胆,也贮藏于胆,以后随着消化的需要,将胆汁排泄于肠内,以帮助对某些饮食物的消化。胆排泄胆汁的功能,依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如肝失疏泄,则可见黄疸、胁痛、口苦、呕吐以及令人不振。
胆虽为六腑之一,但主藏精汁,为“中精之腑”、“中清之腑”或曰“清净之府”,又不直接接受水谷糟粕,与其他五腑有异,所以胆又属奇恒之腑。
2.胃为“水谷之海” 胃位于膈下,其上口名贲门,与食管相接,下口为幽门,通于小肠。胃有“太仓”之名,又称“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五脏之本”;与脾合称之为“仓廪之官”和“后天之本”。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中脘”,即胃体部分。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以下二个方面:
(1)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物从口而入,经过食管,进入胃中,由胃容纳之,故称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在胃内,经过揉磨和消化作用,使之变为食糜,并下移于小肠,为进一步消化打下基础。
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合,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其浊者下移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以通为顺”。若胃不和降,饮食物滞留于胃,可出现胃脘胀痛、不欲饮食等症。若胃气上逆,则发生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3.小肠为“受盛之官”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盛”音成,受盛,即接受贮藏之意;化物,是消化饮食并吸收营养物质的意思。是指小肠承受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贮藏较长的时间,进一步消化,然后吸收其营养物质。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其生理功能有:
(1)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饮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从而使水谷化为精微,以营养全身。如果小肠受盛饮食功能失常,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泌别清浊: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分。小肠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两部分,即精微物质和糟粕;小肠能吸收水谷精微,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无用水液泌渗进入膀胱而为尿。若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二便的排泄,如小便短少、大便稀溏等。对此,临床治疗常采用分利之法,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4.大肠为“传导之官” 大肠亦居腹中,上接小肠,其交接处为“阑门”,大肠之末端为肛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是传送引导的意思;变化,指食物残渣变化而形成大便,并由肛门排出体外。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大肠接受小肠泌别清浊后下传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称胃主受纳。饮食物入胃,须经胃的初步消化,并有一定的停留时间,故胃为“水谷之海”、“太仓”、“仓廪之官”。
三焦为中医六腑之一,是人体最大的腑,为上、中、下三焦的统称。从咽喉至胸膈属上焦;脘腹属中焦;少腹是二阴属下焦。
糟粕的传导通利,一方面依赖于大肠本身功能正常,另外又和胃的降浊、肺气肃降及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因此,大肠有病就会出现粪便的排泄异常,如泄泻或便秘等。另外,大肠病变可影响及胃、肺等脏腑,使之功能失常。
5.膀胱为“州都之官” 膀胱位于下腹腔内,为囊性器官,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都,古时的一种行政区域,这里引申作水液聚集之处;津液,这里主要指尿液;气化,指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膀胱是水液聚集的地方,好像一个“都会”,起着储存和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
人体饮入的水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化为津液,分布于周身,发挥润泽营养作用。津液代谢后剩余之液,经三焦之道路,下达于肾和膀胱,变成尿液,储存于膀胱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时,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膀胱开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膀胱的储存和排泄尿液,全赖肾的气化功能。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合失权,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等不同的临床症状。
6.三焦为“决渎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是决裂;渎,是水沟。决渎:即疏通水道之意;水道即水液运行的通道。是指三焦好像疏通河道的人,使全身的水液能够正常的输布、排泄。
三焦,是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它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和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和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归为中焦,但因其与肾的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同归为下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行元气和运化水谷。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水液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方面,三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
《灵枢·营卫生会》所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全面地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生理特性,“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输布精微至全身;“中焦如沤”指脾胃具有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下焦如渎”概括了肾、膀胱和大小肠等脏腑分清泌浊、排泄糟粕的作用。
入门歌诀
六腑
六腑实而不能满,以降为顺通为用。
胆藏精汁助消化,有别胃肠属奇恒。
胃主受纳熟水谷,察病须先察胃气。
小肠受盛与化物,泌清别浊是功能。
大肠传导司变化,出口通畅方无病。
膀胱气化藏津液,小便通调不癃闭。
三焦有名而无形,通行元气运水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