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理论体系:独特而卓越

中医理论体系:独特而卓越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我国古代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中医认为人体与环境之间有密切联系,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中医理论体系:独特而卓越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我国古代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的增多而不断发展。到了西周、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对疾病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了,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如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药学的渗透和影响,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古代的医学家,运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即气一元论(或称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把散在的零碎的医疗经验知识集中起来,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我国古代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构成,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为用;人体患病时,体内各个部分互相影响。另一方面,中医认为人体与环境之间有密切联系,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关系密切。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是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接受了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和长期检验,反过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构成,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为用;人体患病时,体内各个部分互相影响。另一方面,中医认为人体与环境之间有密切联系,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关系密切。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即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①形体。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②生理。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等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协调配合,有条不紊地维持着整体的生理功能。

③病理。认识疾病着眼于整体,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④诊断。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察外观内,从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⑤治疗。既注意脏腑形窍之间的联系,又注重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治疗局部病变,必须考虑整体的病理反应;同时注重推断病情,确定整体的治疗方案。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养生。中医养生十分重视整体观念,注重动静结合、形神统一的整体调摄。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这种“天人合一观”即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证,冬季多有伤寒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机体休息,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

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机体的生理活动。如我国江南气候偏湿热,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气候偏于燥寒,机体腠理多致密。日常生活中不难体会到,当人们一旦易地而居时,环境突然改变,许多人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不适感,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适应。近代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亦表明,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

再者,人与社会的关系密切。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也对人产生影响。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和乱、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都对人的形体和精神有影响。

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能千篇一律,因而中医的“三因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入门歌诀

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有特色,基本特点先知晓。

整体观念是其一,完整统一是精要。

人体是个有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六腑五脏与五官,四肢百骸并九窍,

经络联系成一体,相互关联巧协调。

认识疾病重整体,内脏疾病可察表。

一脏有病防传变,互相影响要知道。

治疗也讲整体观,譬如舌为心之窍,(www.xing528.com)

口舌糜烂泻心火,兼清小肠法最妙。

人与自然成一体,天人合一莫忘掉。

环境变化影响人,关乎健康与寿夭。

治病考虑外环境,三因制宜切记好。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热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病人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入门歌诀

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有法则,辨证论治最要紧。

辨是鉴别和分析,病史资料先理清,

细察症状与体征,综合分析寻病因,

定位定性识正邪,概括归类断证型。

论治辨证是前提,确定治则方药灵。

临证治疗疾病时,辨病更重是辨证。

例如感冒虽一病,风寒风热暑湿分,

风热表证宜辛凉,风寒侵袭用辛温。

同病异治证型分,异病同治关乎证。

现代专病多专方,合病更当合证型。

单方偏方亦治病,方证相合效才灵。

最后提醒诸同道,莫忘分清症证病。

基础知识小辞典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初学中医者,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必须区别和理解下列中医基础知识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病”、“证”、“症”的概念:所谓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过程。所谓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患者主观感觉的症状和医生诊察、实验室检查所得的体征。三者的关系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2)辨病论治与对症治疗的概念:所谓辨病论治,就是根据病确定治疗方法。所谓对症治疗,就是根据症状确定治疗方法。绝不能把辨病论治与对症治疗理解为辨证论治。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概念: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在同一种疾病中,由于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理,采用的治法也就不同。所谓异病同治,是指在不同的疾病中,由于证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理,采用的治法也就相同。

【注释】

[1]五侯鲭:五侯,即指汉成帝母舅王潭、王根、王玄、王商、王逢等人,因他5人同日封侯,故名。“鲭”即青鱼。据《西京杂记》载:“王氏五人,同日封侯,他们之间各有矛盾,宾客不得往来,后有一个叫娄护的官吏,备了丰盛的酒菜,依次在五侯之间传食,进行调解。因而博得“五侯”的欢心,并置备佳肴美馔回赠娄护。娄护品尝了佳肴,经过自身努力,集五家之专,烹制出一种美味珍肴,世称“五侯鲭”。“五侯鲭”主要用料用青鱼。杨慎有诗为证:“江有青鱼,其色正青。泔以为酢,曰五侯鲭。”“酢”即醋的意思,由此可知,这道“名菜”其实是今之“糖醋鲭鱼”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