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基础知要:伟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中医基础知要:伟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中,蕴藏着无数璀璨夺目的明珠,我们仅从下面节录的中医之“最”中,可以明晰地看到中国医学史的光辉历程。《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医学方书。书中记有病名100余种,涉及的疾病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

中医基础知要:伟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中,蕴藏着无数璀璨夺目的明珠,我们仅从下面节录的中医之“最”中,可以明晰地看到中国医学史的光辉历程。

1.商周至秦汉三国

(1)第一次出现的剂型是商代的酒和汤液——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是最早的兴奋药和麻醉药,更能“通血脉”、“行药势”还可作溶剂。汤液的创制,标志着方剂的诞生,相传为伊尹所创,《史记·殷本纪》即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

(2)最早的医学分科始于周代——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宫廷医生已有“食医”(营养医生)、“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和伤科医生)、“兽医”(治疗牲畜疾病的医生)之分,当时还建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

(3)最早的经脉学文献和最早的方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古代帛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学著作。它们分别论述了11条经脉的循行路线,以及相应的病症与疗法(灸法治疗),是后来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经络学说的先声。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医学方书。书中论述了52种疾病,每一类疾病少则附1~2方,多则20余方,共有280余方,使用的药物达240余种。书中记有病名100余种,涉及的疾病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这些专著大多成书于先秦时期,从内容文字上看,比《内经》更早。

(4)最早的医案“诊籍”——据《史记》所载,汉初医学家淳于意(公元前215-公元前150年),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仓公。他辨证审脉,医术高明爱好医道,乐于为人治病。他重视经验积累,对病人的姓名、性别、职业、住址、症状、脉象和自己对病情的判断和病理的分析及治疗方式、治疗后的结果都做了记录,形成完整的诊籍。但大部分散失,仅在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保存25例。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比西方早数百年。

(5)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约公元1世纪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的药物学专著(述略)。

(6)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略)。

(7)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外科手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手术记载(略)。

2.晋至隋唐

(1)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汉末至西晋期间高平(今属山西)人王叔和(名熙),搜集有关脉法的资料,采撷各家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著成《脉经》十卷。全书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二十四脉,脉法,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证的脉证治疗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该书对后世影响颇大,6世纪即传至朝鲜、日本,后又传至阿拉伯国家

(2)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晚年自称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早年在文学和史学方面卓著才华,在42~46岁时,因患风痹,遂潜心于医学,并成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成书于公元256-282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的专著,该书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在针灸学史上,《针灸甲乙经》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唐朝太医署在学习针灸学时就是以该书为教材的。后来,此书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在国际上声望也很高。

(3)我国最早的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时,药学家雷斆总结了药物炮炙方面的经验,著《炮炙论》3卷,载药300种,记载药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17种制药法。原书已佚,其内容为历代本草所收录,得以保存,其中有些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对提高临床疗效关系很大。现传《雷公炮炙论》,为近人张骥辑佚本。

(4)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 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5)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该书成书于隋唐之间,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书中首论脉法,次论病原、病证,再次为惊、癫、疳及火丹证治法。书中论述小儿脉法,指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脉候之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来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是和平也。若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差矣。”这是关于小儿脉法论述的最早记载。在小儿病因与治疗上,该书也尤多创见,如对小儿骨蒸(佝偻病)病因,一向认为是肾气不足,本书最早指出是由于营养不良,脾虚所致,治疗用含有维生素D的鳖甲等。在欧洲17世纪时,英国医学家、伦敦医学院院长、皇家学会创办人格里森(公元1597-1677年),才写书专门论述儿童佝偻病。到1889年苏顿才用动物实验证明鱼肝油是治疗佝偻病的特效药物。

(6)最早的外科专书《刘涓子鬼遗方》——该书由南齐龚庆宣(公元479-502年)整理,记述了金疮、痛疽、疥癣、瘰疬等外科疾病,列有内、外治处方140余个,为后世外科“消、托、补”三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日本弘仁时期以此为医学教科书。

(7)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产宝》——《产宝》,又名《经效产宝》,成书于公元847-852年。作者昝殷集唐代以前诸家关于胎产的论述,兼收民间验方,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著成此书。《产宝》共3卷,分52篇,371方。系统论述了养胎、保胎、安胎、食忌、恶阻、胎动不安、漏胞下血、身肿腹胀难产诸疾,以及产科各种疾病的证治。每类证型先列医论,后述方药;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补益脾肾,对血晕的急救措施符合实际,且简便易行。该书保留了唐以前产科方面的经验方药,为后世妇产科之法则,对中国产科发展有一定贡献。

(8)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公元657年唐代政府组织苏敬等20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9)最早的伤科专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本书由蔺道人所著,成书于公元841-846年,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骨伤科专著。该书系统地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对骨折的复位固定,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治则,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椅背复位法”。书中收载40余方,有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用法,为后世伤科用药奠定了基础。

(10)最早的食品营养和食品治疗学专著《食疗本草》——孟诜(公元621-713年)的《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本书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的原理相一致。在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并受到了历代医学家的重视。最早注明引用《食疗本草》原文的有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北宋的《嘉佑本草》、《证类本草》等。(www.xing528.com)

3.宋至金元

(1)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为宋代官府设立的药局(和剂局)的一种成药处方《太医局方》制药配本。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医官陈师文、裴宗元、陈承等奉宋徽宗敕命,对和剂局配方进行校订、增删,初定名为《和剂局方》,共5卷,载方297首,成为该局的制剂规范。其后,该方书经过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公元1151年,又经许洪校订,由5卷增至10卷,载方达788首,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的成药处方集之一。该书所载的方剂多为丸、散剂型,便于保存以备随时取用,很受群众欢迎,所以影响极大,甚至有“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的高度评价。

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和剂局方》中的许多方剂都是确有实效的,如补气的四君子汤、舒肝解郁的逍遥散、解表和中的藿香正气散等,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所常用。

(2)最早的刻版药物图谱《图经本草》——公元1058年,宋廷曾向全国150个州郡征集所产药材标本图,这是一次全国规模的药物大普查。经苏颂于公元1061年主编成《本草图经》一书。全书共20卷,收入药物780种,药物图933幅。药物图大多数是写实图,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刻版药物图谱,许多植物图现在还可以用作鉴别这类植物科、属、种的可靠依据。

(3)最早的营养保健书《饮膳正要》——《饮膳正要》是元代皇家厨师忽思慧编撰。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对今天的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及治疗慢性疾病等仍有指导意义。

《饮膳正要》总结了前人饮食养生经验,强调营养学的医疗作用,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重视粗茶淡饭的滋养调节搭配;从平衡膳食的角度提出健身益寿原则,主张饮食季节化和多样化,重视原料药用性能的鉴别,防止食物中毒;要求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早刷牙不如晚刷牙”、“酒要少饮为佳”、“莫吃空心茶”等。

忽思慧认为,人的“保养之道”重在“摄生”和“养性”。“摄生”要“薄滋味(不追求华美的饭食),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而“养性”则要“充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书中理论联系实际,收录了近250种汤饮、面点、菜肴方面的食疗单方。这部现存最早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的专书,为我们留下了一套古代完整的有价值的食谱

(4)最早的诊断学专著《察病指南》——本书由宋代施发撰于淳祐年间(公元1241年)。内容除脉诊外,尚有听声、察色、考味等诊法。尤其本书创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别开生面。这种描绘脉形的尝试是可贵的科学探索。事过600年之后,法国人马瑞在公元1860年研制成脉搏描记器,才实现以科学仪器描记脉波形态的理想。

(5)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洗冤集录》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法医学专著,为宋代的宋慈(公元1186-1249年)所撰,刊于公元1247年。本书比公元1602年意大利法医学家菲德里的法医著作《新编法医学》一书,还要早350多年。其中很多法医检验方法,从现代的水平来看,也是有着充分科学根据的。该书译有英、法、俄、日、德等多种外文本,为世界法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明清以来

(1)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我国最完备的古医方书,是明初朱等编著的《普济方》,共168卷。它是编者广泛搜集明朝以前历代各家方书、民间验方、单方,分门别类汇编而成。内容分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妇、儿、针灸等科,对每种病症均有论有方。全书分1 960论,2 175类,778法,239图,载方6.1万余首,几乎收录了15世纪以前所有方书的内容,并附以大量的时方,可说是集15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在我国方剂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2)我国现存最大的草药书《本草纲目》(略)。

(3)世界最早的人工免疫法——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发明人痘接种术(略)。

(4)最早的麻风学专书《解围元薮》——明代沈之问的《解围元薮》(公元1550年)是我国第一部论述麻风的专著。全书共4卷,分述麻风病的病因、三十六风、十四癫及其与经络的关系、治疗方剂等。书中较详细地叙述了麻风的辨证和治疗,载方249首。对麻风的病因、病证、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而且认识到麻风是一种危害最烈的传染病,其传染源主要是麻风病患者,主张采取隔离措施。

(5)最早的梅毒病专著《霉疮秘录》——明代陈司成(公元1632年)撰,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治梅毒的专著。该书对梅毒的病因、传染方式已有所认识,除证实梅毒主要由接触传染外,还发现有遗传和间接传染。在治疗上采用膏丹丸散等多种剂型,特别是对土茯苓的临床适应证作了较详尽的论述,书中记载用砷剂治疗梅毒比欧洲要早300多年。

(6)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当时的苏州名医唐大烈主编。《吴医汇讲》每年刊出一卷,共出11卷,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共发表了江浙地区四十多位医家的文章100篇左右。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有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临床治验的记录,药物方剂的解释、考证以及医话歌诀。

《吴医汇讲》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者,均采用刊出;文章排列不以作者年龄资历、地位分前后,而是文稿“随到随镌”。它起到了交流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列出的文章有叶天士的《温证论治》、薛生白的《日讲杂记》、王绳林的《考近古方权量说》、顾雨田的《书方宜人共识论》等,对于中医教学和临床都很有参考价值。

中医之“最”,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读起来让人感慨万千!然限于篇幅,恕不能一一道来。

窥一斑而知全豹。上述的这一切,只是中国医学史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一个缩影。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当今中西结合的探索,传统医学正在走向全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