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阮少南:中风外治,高血压、脑出血、心脏病全康复!

阮少南:中风外治,高血压、脑出血、心脏病全康复!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脑栓塞。经治疗19次后,血压稳定,偏瘫症状消失,口歪复正,参加工作。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史。于6个月前突然右侧上下肢瘫痪,于某医院急诊入院。阮老在辨证的基础上,按证之虚实,体之盛衰,针刺补虚泻实,还重视西医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施以对症治疗。中风病位在脑,故近取对侧头部少阳经穴,如承灵、率谷、天冲,督脉之百会、风府等。

阮少南:中风外治,高血压、脑出血、心脏病全康复!

1.阴虚阳亢型 此类病机乃肾阴虚惫,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血气上扰清阳,乃瞬息间神志昏蒙而卒中,正如《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证。惟内真水不足,身半之经脉乏以濡润,内风未见尽熄,故为阴虚阳亢,偏枯失用之候。此类型最为常见。治拟育阴潜阳,息风通络以标本兼治。取太溪、肾俞、百会、行间及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昆仑,隔日1次。百会、行间均为泻法,百会为诸阳之会,泻以潜镇浮越之阳,行间为肝经之荥,泻以引木气下行,俾息内风;太溪、肾俞均行补法,太溪为足少阴肾之原,兼肾俞以滋肾育阴;其他诸穴均行平补平泻手法,为舒筋通络以治肢体之不遂。

验案:患者,男,56岁。患者有血压史10年。1977年12月间突然昏迷,急诊入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经抢救脱险。但后遗右侧肢体、颜面瘫痪,历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1年,疗效不著,前来就诊。查体:神志清楚,面色红润,语言不利,右侧颜面瘫痪,同侧肢体不遂,肌肉痿软,口干不欲饮,胃纳尚可,腑行为艰,尿频数,尿检正常,血压180/120mmHg,舌绛见裂,苔薄黄微干,脉弦滑。中医诊断为中风半身不遂。治宜育阴潜阳,息风通络之法。取太溪、肾俞(均行补法)、百会、行间(均行泻法),右颊车、地仓、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昆仑(均行平补平泻法),海泉(三棱针点刺出血),隔日1次。经上法治疗30余次,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偏瘫基本消失,其余诸证悉除,参加工作。

2.血虚生风型 前人有“血虚生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此乃气血不足,经筋脉络失其所养致半身偏废不用。此乃血虚为其病之本,偏枯不遂则为其标。治拟补益气血,舒筋活络。取百会、关元、心俞、脾俞、风府、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阴市、足三里、解溪、昆仑。百会为诸阳之会,顺经而补以壮阳扶元;关元为生气之海,针之以补虚益气;心俞、脾俞分别为心脾

验案:患者,女,53岁。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史30余年。于1996年8月突然左侧肢体瘫痪,伴左侧口角歪斜,但意识清楚,体温正常,即至某医院急诊入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脑栓塞。经住院治疗2周,面瘫消失,惟左侧肢体偏瘫无明显改善,乃出院回家。后迭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症状如故,前来就诊。诊见神志清楚,面色无华,形肥乏力,纳可便调,五官无偏,语言流利,心悸善恐,左上下肢不遂,血压及血脂均正常,舌淡嫩,边有齿痕,苔薄润,脉细数。中医诊断为中风半身不遂。治宜补气益血,舒筋活络之法。取百会、风府、关元、心俞、脾俞(均行补法,留针)、左肩贞、曲池、天府、合谷、环跳、风市、阴市、足三里、解溪、昆仑(均行平补平泻法),隔日治疗1次。经治疗3个月后,能步行2km,上肢运动功能亦大为改善,其握力略差于右侧。

3.痰湿阻络型 此类患者平素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则痰湿蕴阻难化,虽形盛于外,却气虚于内。一旦气化无权,湿痰便阻塞脉络,故偏瘫痿痹之证顿作。治宜化湿豁痰以治本,活血通络以治其标。取中脘、足三里、太渊及患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中脘、足三里为健运中宫之举,中宫运化,则痰浊可化,故用补法,留针;太渊为手太阴肺之俞原,泻之以清肺豁痰,则脉络自通。其余各穴均为疏通经络局部治疗。经充输注汇聚之所,补之以补血和营;风府为治诸风之要穴以息风;其余诸穴均为局部治疗,以利偏枯不遂。

验案:患者,男,52岁。患者有高血压史,于8个月前突然右臂麻木及右下肢无力,次日右肢即不会动弹,且伴口角歪斜,但意识清楚,即去某医院急诊入院。诊断为高血压,脑血栓形成。经住院治疗2周,血压稳定,但偏瘫无明显改善,出院而来门诊就治。诊见形盛体肥胖,右肢偏瘫,口角歪斜,言语謇涩,纳可便调,神清,血压169/109mmHg,舌淡红,苔薄腻,脉缓滑。中医诊断为中风半身不遂。治宜运中化湿,豁痰通络之法。并嘱应以素食清淡为宜。取左率谷、天冲(行平补平泻法),中脘、足三里(行补法),太渊(泻法),右颊车、地仓、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均行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经治疗19次后,血压稳定,偏瘫症状消失,口歪复正,参加工作。(www.xing528.com)

4.气虚血瘀型 此类型多为胸阳不振,气虚血瘀,心脉受阻,则心悸,脉结代,口唇发绀,舌呈瘀点,日久脉络瘀阻,致使半身偏废失用。治拟养血宁心,理气行瘀。取心俞、巨阙、内关、膻中、膈俞、血海、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心俞、巨阙为心之俞募,以养血宁心,调和血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以通调上焦,宽胸宁心,此三穴均行补法;膈俞为血之会,血海为治血之要穴,两者合而泻之达到活血祛瘀通络之作用;膻中为气之会穴,泻之以通理气机。辅以余穴以调其半身之经筋、脉络,以治其标。

验案:患者,男,81岁。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史。于6个月前突然右侧上下肢瘫痪,于某医院急诊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心房纤维颤动、高血压、脑栓塞。住院1个月余,除偏瘫如故外,其余较稳定,前来就诊。诊见神志清晰,形体偏胖,面黄无华,五官犹端,语言畅利,心悸胸痞,动辄气急,纳可,便调,尿后余沥不尽,唇色黯绛,舌有瘀点,苔薄润,脉结代,血压173/79mmHg。中医诊断为心悸、中风半身不遂、虚喘。治宜养血宁心,理气行瘀,辅以益肾平喘之法。取心俞、内关、肾俞、巨阙(均行补法,留针),膻中、膈俞、血海(均行泻法),右率谷、天冲、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昆仑(均行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经治疗30余次,舌之瘀点已消失,右侧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尿后余沥大减,心悸胸痞亦瘥。

阮老在辨证的基础上,按证之虚实,体之盛衰,针刺补虚泻实,还重视西医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施以对症治疗。中风病位在脑,故近取对侧头部少阳经穴,如承灵、率谷、天冲,督脉之百会、风府等。《内经》中早就指出脑与肢体运动有关,如《灵枢·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头者,诸阳之会也。”脑与诸条经脉关系密切,取头部穴位得气即可,一般留针25min。现代研究证实,取头部穴位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脑神经细胞的修复及刺激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代偿受损区域而恢复运动功能,从而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中风偏瘫病人大多数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糖尿病等。故在辨证施针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治疗原发病,如有心脏疾病患者可加用心俞、神道、内关、神门等穴。如原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全身性疾病则根据阴阳虚实,辨证施治。并配合中药及注意日常饮食起居以提高疗效。

上海针灸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