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心、肝、脾、肾四脏及脑息息相关,七情六欲过激、内风痰浊、邪热瘀血是发病的原因,痰瘀互结,化火生风是中风的传变规律。郭老师讲中风病情复杂,病机多变,立法随症,不可拘一,治疗时要脉、证、舌合参,辨证论治后立法、立方。他总结历代名医治疗中风之法,将针灸治疗中风归纳为八法。
1.醒脑开窍法 郭老师认为中风闭证是由痰湿上蒙清窍或痰热内闭心神所致。脑为元神之府,心藏神,主血脉,神志不清是心脑受损之候。针刺素髎穴豁痰醒脑开窍,泻心包荥穴劳宫,可清心降火,明神定志;太冲配合谷,可平肝息风,开通机窍;痰浊壅盛针丰隆,以宣通气机,蠲化痰浊;疾刺十二井穴可通脉宣闭,对中风闭证效果明显。
2.回阳固脱法 郭老师认为中风脱证系真气衰微,元阳脱竭,治当急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配合针刺内关。气海与关元二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三焦元气所出之处,内系命门,为阴中存阳的穴位,灸之以回阳;神阙穴为真气所系,灸之可固脱,配百会升举阳气,四穴合用可回阳固脱。
3.化痰除湿法 中风证见痰湿内盛者,针太白、中脘、天枢、水道、水分。郭老师讲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湿,湿积生痰,除湿化痰要以健脾为主。太白穴乃脾经原穴,中脘为胃之募穴,二穴健运中焦;天枢乃大肠之募穴,可升清降浊,通腑除湿;水分穴可泌别清浊,配水道开通水路,水出有路,则湿去痰消。郭老师多用芒针深刺腹部募穴法以通腑降浊,化瘀除痰。
4.滋阴潜阳法 中风证见阴虚阳亢者,是阴虚阳失所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所致。郭老师认为阴虚阳亢证是阴虚于下,阳浮于上,阴虚是本,阳亢是标,当滋阴潜阳。针泻太冲以平肝潜阳;针风池、合谷息风止痉;补复溜、水泉或三阴交、照海以滋肾养津育阴,水旺则火伏,肾健则肝柔。补上四穴是病在上而求其下,乃阳病阴治也。如津液大亏,补关元以生精益髓,为培元之法也。
5.益气活血法 中风证见气虚血瘀者,当用益气活血针法。郭老师认为,气是人体内最原始、最根本的精微物质和各种复杂的功能在体内弥漫散布,周流运转,人一身之气源于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针胃之募穴中脘,可补中焦谷气;气海穴是聚气之海洋,是原气之别使,通行三焦,历经五脏六腑,针气海可大补原气。郭老师用芒针深刺中脘、气海二穴以大补气血。针脉会太渊穴,可补心肺之气;合谷主阳气,太冲、三阴交、血海主阴血,为益气养血之方。针以上诸穴,周身气血流通,而使瘀血自消。(www.xing528.com)
6.清热降火法 郭老师认为中风证见头痛、头晕是风火上煽,蒙蔽清窍所致。针刺百会、风池、丝竹空、合谷疗效满意。如肝郁化火可泻行间,阴虚生内热可补照海、水泉,肠胃实热泻天枢、上巨虚与曲池。少阳经多气少血,气有余便是火,针环跳、地五会可引热下行。骨蒸潮热针悬钟、劳宫穴。心火上炎针通里穴,下焦膀胱实热泻委中、委阳穴。大椎、身柱亦有泻热的作用。十二井穴有泻脏腑积热之功,“热则疾之”是指不留针疾刺出血法,如肺胃有热急刺少商、商阳出血立效,热陷心包中冲点刺出血为妙,三焦邪热可点刺关冲。
7.开音利窍法 中风证见舌强语謇是风痰阻络、痰瘀闭阻舌窍所致,针百会、哑门,深刺风府、廉泉,配照海、通里,兼取头针语言区以平肝息风、化痰利窍。
8.循经取穴法 郭老师讲中风偏瘫是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不畅,筋经失养所致,肢麻是络脉空虚,肌肤失荣。上肢瘫是风重,下肢瘫系痰瘀下注,开通四肢机窍,宣通痹阻经络,以脏腑经络循经辨证取穴法为最佳。如上肢瘫,取肩髃、曲池、合谷,下配伏兔,或肩髃、臂臑、外关,下配外丘;或臑会、支正、腕骨,下配昆仑。如下肢瘫取环跳、阳陵泉、绝骨;或髀关、足三里、内庭或太冲、复溜、血海。
另外郭老师认为中风后遗症常见的痉挛性肢瘫与弛缓性肢瘫是阴阳跷脉失调,阴阳不能自相持所致。阴阳跷脉保持肢体动作轻健矫捷,筋脉的缓急与跷脉有关,“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故阴急刺照海,阳急刺申脉,分别配内关与腕骨穴。《灵枢经》有“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的记载,筋挛泻太冲,以舒筋祛风缓急;骨弛不能收,补复溜壮骨填髓,依法针治确有疗效。
《上海针灸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