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的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到第4周,头部鼻额突(nasofrontal process)腹前两侧外胚层增生为嗅基板,左右各一。不久,该板的周围外胚层间质组织增殖,中央陷入成为嗅凹(olfactory pit)。胚胎第5周,两嗅凹外侧形成鼻内突(medial process)和鼻外突(lateral process)。左右两鼻内突下端增厚部分称球突(globular process)。嗅凹呈马蹄状,其腹侧有一缺口,由缺口引向口腔成为一沟。当上颌突(maxillary process)与球突相遇融合以后,此沟就变为囊袋形——嗅囊(olfactory sac)。嗅囊向背部延伸扩大,逐渐形成为鼻腔,嗅囊的外口发育成前鼻孔。第一腮弓分别由两侧向中间延伸接合形成下颌突,第6周在下颌突外侧缘突起形成上颌突,并向中线伸展,分别和鼻内突、鼻外突接连融合。两侧嗅凹开始相距较远,中间存在间质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左右两侧鼻内突逐渐向中线靠拢,最后融合在一起,组成切牙骨和人中,中间的间质组织演化为鼻中隔。鼻外突组成鼻翼和鼻腔外侧壁的一部分,鼻额突将成为鼻梁和鼻尖。鼻囊向背部伸入与口腔的外胚层相接形成颊鼻膜(bucconasal membrane)。在胚胎第7周时颊鼻膜自行吸收成为后鼻孔的雏形。
二、外鼻的先天畸形
外鼻先天性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 of external nose)是由于各种遗传或非遗传因素,如染色体畸变,使得部分组织在胚胎期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产生各种畸形。畸形的种类繁多,严重程度不一,严重的畸形在生存的婴儿中极少见,常并发其他系统的先天性疾病。
(一)先天性外鼻缺损
胚胎期鼻额突和嗅凹不发育或发育不良,即形成无鼻(arhinia)或半鼻(half-nose)。国内赵锦英(1963)报道先天性鼻侧裂缺畸形1例,患儿生下时即发现左鼻翼缺失一块,露出鼻中隔前区,左侧面部较低。
(二)鼻裂(cleft nose)
有鼻正中裂(median nasal cleft)和侧鼻裂(lateral nasal cleft)两种,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胚胎期二嗅囊间的间质组织未能演化为削薄挺耸的隔板,是鼻背变宽呈现沟裂;二是内摺学说,认为原始鼻孔两侧相距较宽,在鼻额突中线有一个内褶的过程,两侧鼻腔靠拢,鼻腔随之加深,内褶部分形成中隔,若内褶过程出现障碍则形成鼻裂畸形;三是中间突和侧鼻突之间的间质组织在移动过程中发生融合。
1.临床表现 鼻正中裂表现为鼻梁正中有裂沟,将鼻梁分为左右两半,鼻梁不明显,鼻背加宽,两眼距增宽,畸形轻者仅鼻尖裂开,重者由鼻根至鼻尖完全裂开,有时合并有鼻背皮肤瘘管、后鼻孔闭锁、唇裂或齿槽裂。侧鼻裂可以是鼻翼处的线性瘢痕缺损,也可以是三角形缺损,甚至扩展到内眦处反折,影响鼻泪管系统。特殊类型的鼻裂为双鼻畸形,即具有双鼻、4个前鼻孔。
2.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和完整的临床检查有助于诊断,CT和MRI检查可以详细的了解畸形的情况为整复手术提供依据。
3.治疗 需手术治疗,一般轻者在5~7岁,重者在1~2岁时进行矫正。如修补过晚畸形严重者将整复困难。病变局限在鼻尖者,可自鼻内切入,将距离较宽的两侧鼻翼大软骨内侧脚缝扎在一起。畸形重者应在外面切入,将鼻副软骨和鼻翼大软骨向中线拉紧接合,通常需要重建呼吸道。对双鼻畸形,应按畸形具体情况制定整复手术方案。
(三)先天性皮样囊肿及瘘管
皮样囊肿(dermoid cysts)为一先天性疾病,因其好发于鼻背中线的任何部位,故也称鼻背中线皮样囊肿。其膨大的部分称窦,有窦口与外界相通者称为鼻背中线瘘管(median fistula of nasal dorsum);无窦口与外界相通称囊肿,其内若仅含上皮及脱屑者为上皮样囊肿,若含真皮层的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皮肤附件,称鼻背中线皮样囊肿(median dermoid cyst of nasal dorsum)。
本病少见,它占头颈部皮样囊肿8%~12%。囊肿多见于鼻骨部,向深部发展多居于鼻中隔内。瘘管者,其窦口多位于鼻梁中线中段或眉间,有时尚可有第2开口位于内眦处。
1.病因 胚胎发育早期外胚层被包埋所致。
2.临床表现 常见部位有:两侧鼻翼软骨之间、鼻骨和软骨之间或鼻骨下方鼻中隔软骨内。囊肿深浅不一,浅者在鼻骨之上,深者可穿通鼻骨,呈葫芦形,中间狭窄部分为周围组织。一般出生即可在外鼻正中线见局部肿物,以后逐渐增大。鼻外畸形视囊肿大小而异,如果囊肿较小,则呈现眉间隆起鼻梁变宽;如囊肿较大则眼距变大,甚至眼球移位。瘘管可为一个或多个,开口可于表面,也可开口于鼻腔,有时瘘孔很小,不易察觉,仅于鼻梁处有一个小凹点。瘘口处可挤出黄色油脂样或脓样物质甚至细小毛发。视患者年龄大小、囊肿或瘘管的部位和范围、有无感染史或手术史等因素不同而表现各异。
3.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检查。触扪隆起处皮肤,觉其表面光滑且可有特殊移动感,压之可有弹性。瘘管可用探针探查或碘油造影术以确定囊肿及瘘管的范围、深浅和通路。X线正位片有时可见鼻中隔增宽、分叉或有梭形阴影,X线侧位片偶可见鼻部有纺锤状或哑铃状阴影。穿刺有助于确诊。可用CT和MRI检查来了解病变的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本病需与单纯表皮囊肿、单纯的脂肪瘤及其他先天性肿块相鉴别,如鼻胶质细胞瘤、脑膜-脑膨出、血管瘤等(表11-2)。
表11-2 先天性中线鼻部肿块的鉴别诊断
4.治疗 主要为手术治疗。若无全身特殊原因,宜尽早手术,以免影响鼻支架发育受影响。若患儿年龄较小,则应根据囊肿的生长速度来决定治疗方案,过早施术,可能影响面骨发育,可将手术时机酌情延缓到4~5岁。如有感染需先控制炎症后再行手术。如切除范围较广,应考虑移植皮肤、软骨,进行修复。
(四)先天性鼻赘(congenital rhinophyma)
外鼻的发生过程中如有原始胚胎组织存留,可在外鼻出现赘生畸形,表面覆有皮肤及细毛。赘生物可取代原来的正常结构或另外长出。它可在内眦处发育一长形管状物如喙状,称鼻侧喙(lateral proboscis)畸形,另一类为鼻背或鼻腔内长出大小不等赘生物,好像皮样囊肿或鼻息肉。
治疗为手术切除,整形修复。
(五)鼻翼萎陷(collapse of nostrils)
鼻翼萎陷是指鼻翼随吸气运动向内移动的情况,常因鼻翼大软骨外侧脚发育不良,组织柔软无力所致。主要症状为吸气困难,在劳动、睡觉时更为明显。如用鼻镜张开鼻孔,防止鼻翼内陷,呼吸即转顺畅。
治疗为手术整形修复,切除增生的软骨,对软骨萎缩而鼻翼柔软无力者,可移植软骨或金属片支起鼻翼部,恢复呼吸畅通。
三、鼻孔畸形
(一)先天性前鼻孔闭锁
前鼻孔闭锁(atresia of the anterior nares)是在鼻前庭与固有鼻腔交界处有一层膜状皮肤或骨性间隔形成,此种畸形甚少见,闭锁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可位于一侧或双侧。
1.病因 在胚胎正常发育的第2~6个月,前鼻孔为上皮栓闭塞,正常情况下,此上皮栓逐渐吸收消失,出现孔道。如鼻孔内上皮栓未被吸收,遗留成为膜性或骨性间隔,即形成先天性鼻孔闭锁。
2.临床表现 鼻塞几乎是唯一症状,并与其闭锁程度成正比。新生儿先天性双侧前鼻孔完全闭锁时,则病情危重:其一,新生儿多不会用口呼吸有窒息危险;其二,哺乳困难,导致严重营养障碍;其三,极易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3.诊断 检查时可发现自鼻孔狭小至完全闭锁,其深度可在前鼻孔、鼻孔庭、鼻阈,甚至可深入鼻腔前部。该闭锁多为膜性,厚2~3mm,位于鼻缘向内1~1.5cm处,中央若有小孔则可稍微通气。
4.治疗 先天性双侧前鼻孔闭锁应做紧急处理,先用粗针头刺破闭锁膜,建立鼻呼吸,再放塑料管持续扩张。待新生儿适应后在行手术切除闭锁组织,将前鼻孔充分扩大后用塑料管扩张。闭锁需进行前鼻孔整形术。
前鼻孔整形术手术方法:如隔膜较薄,可利用其前后两层上皮组织覆盖创面。如隔膜深且厚实,富有软组织,可在相当于鼻缘处做三角形切口,彻底切除鼻前庭内的闭锁组织,充分扩大前鼻孔,以免术后发生瘢痕收缩以致再度形成狭窄。如切除后创面过大,可植皮。植皮可取大腿内侧的替尔或厚断层皮片,裹衬于已备好的管径适宜的胶管上,皮片边缘相对缝合,使成为创面向外的皮片管,在皮片上缘穿2条牵引线,绕过橡皮管上端,通过管腔,牵引皮片边缘,避免置入扩张管时皮片弯曲。将皮片管经新前鼻孔置于移植床上,皮片下缘与切口边缘缝合,以凡士林纱条填塞管腔。术后须注意应用抗生素。24~48h后更换胶管内纱条。管内不填纱条后,可滴入抗生素类药液。5~7d拆线,术后塑料扩张管持续留置于新造前鼻孔内半年以上,防止因瘢痕收缩以致术后前鼻孔缩小(图11-2)。(www.xing528.com)
图11-2 先天性前鼻孔闭锁
(二)先天性后鼻孔闭锁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congenital atresia of posterior nares)是一种少见疾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7 000,男性多于女性,闭锁可为单侧或双侧,单侧与双侧之比为2∶1,可为完全闭锁或部分闭锁。大约90%的闭锁为骨性,10%为膜性。在后鼻孔闭锁的患儿中50%伴有其他相关的先天性畸形。
1.病因及病理 闭锁形成的学说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颊鼻膜剩留:胚胎第6~7周时,颊黏膜自行破裂与口腔相通,构成原始后鼻孔。如颊黏膜有较厚的间质组织,未能被吸收,即可形成闭锁的间隔。间质组织内有来自鼻中隔和腭突的细胞成分的掺入。因掺入的量不同而闭锁隔膜的性质各异:掺入量小,闭锁隔为膜性;若较大,则可形成混合性,甚至骨性。
(2)颊黏膜上端未吸收:胚胎第4周时口腔与前肠之间的颊咽膜被吸收。因颊黏膜的上端在腭平面以上,如不消失,则形成后鼻孔闭锁。
(3)后鼻孔周围组织增生:蝶骨体及其翼突内侧板、犁骨后缘及犁骨翼、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后鼻孔。若上述组织增生过度,可形成既有骨又有软骨的混合性闭锁,软骨部分可能来自腭骨。
(4)上皮栓块演化学说: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后鼻孔出现,但一侧或双侧后鼻孔为上皮栓块所阻塞,后者逐渐发展为膜性或骨性闭锁。
闭锁部表面均有黏膜覆盖,其前面的组织与鼻黏膜相似,色稍苍白;后面则与鼻咽部黏膜连续。在其中央部常呈小凹陷,双侧闭锁者更为明显。闭锁部隔可厚达1~12mm,多在2mm左右。一般中央较薄,周围较厚。有时中央可见小孔,但患者仍觉鼻塞。
2.临床表现 新生儿出生后,难于用口呼吸,如鼻呼吸完全受阻,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甚至可窒息死亡。
先天性双侧后鼻孔闭锁者在其出生后即出现阵发性发绀,吮奶或闭口时呼吸困难,憋气促使患儿张口啼哭,症状反见显著改善或消失。再次吮奶或闭口时,症状又复出现。待呼吸转平静后患儿又企图经鼻呼吸,发绀、呼吸困难重新出现。故呼吸困难常呈周期性发作。因口腔闭合时吸吮困难,导致营养不良,体重长期不增,并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夭折。若能幸存,4~6周后患儿习惯用口呼吸,症状才有所好转。但患儿在吮奶时不得不与张口呼吸交替进行。
先天性单侧后鼻孔闭锁者,症状较轻,吮奶时可出现气急,平时可无明显症状。一般在母乳喂养时,母亲乳房压住患儿健侧鼻孔,患儿出现气急、吸吮困难时才被发现。必须注意:即已习惯用健侧鼻孔呼吸的先天性单侧闭锁患儿,如健侧鼻孔偶然堵塞,可能会突发窒息。单侧闭锁的其他症状,患侧鼻塞明显,鼻腔内常积有黏性分泌物。鼻腔分泌物刺激上唇及鼻翼皮肤,常使其发红或发生湿疹。
3.诊断 凡新生儿有周期性呼吸困难,哭时或张口呼吸时症状减轻,吮奶有间断性,则应考虑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可能。患侧前鼻孔内充满黏液但无气泡。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在临床上有下列方法来明确诊断。
(1)鼻内镜检查可直接探明闭锁部位及周围情况。
(2)可将导管插入鼻腔,观察能否下达口咽部。
(3)用探针或棉签沿鼻底伸入,观察后鼻孔处有无阻力,此法容易判断闭锁是部分性或完全性,并能探测其性质。
(4)用小量甲紫或亚甲蓝滴入鼻腔,检查药液是否流入口咽部。
(5)用鼻腔碘油造影进行头颅X线片,观察闭锁情况及其与硬腭后缘关系,以确定闭锁的部位及深度。
(6)CT是当今诊断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最有用的方法。CT明确的异常解剖情况有助于矫治手术中某些技术的选择。
应与之鉴别的疾病有:新生儿窒息、先天性鼻咽闭锁、先天性心脏病、胸腺肥大、腺样体肥大、先天性鼻部皮样囊肿等。
4.治疗 单侧后鼻孔闭锁通常不会造成急性呼吸困难,从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观点是:手术时机在儿童期任何年龄均可施行,一般是在学龄前。外科手术途径和时机可根据不同年龄、畸形或后鼻孔闭锁膜组成以及全身状况选择。
(1)紧急处理:当婴儿出现窒息时,应立即用手指或压舌板将舌压下,使呼吸畅通。然后,将小号的口咽通气管或顶端已剪开扩大的橡皮奶头,置于婴儿口内,并固定。采用奶头,可同时解决呼吸和喂奶困难,亦可通过奶头滴进少量奶汁。无论何种措施,此类患儿应有专人护理,以防窒息,并注意患儿的营养摄入。处理的原则是立即建立经口呼吸通道,加强营养供给,防治继发性感染,为手术矫治创造条件。
(2)手术治疗:采用手术方法除去闭锁间隔以恢复鼻腔呼吸是根本有效方法。
手术方法可分为经鼻腔、经腭、经鼻中隔和经上颌窦四种途径。因后两者可能影响患儿的鼻中隔和上颌的发育,极少使用。
①鼻腔进路:适应证为鼻腔较宽,能见到闭锁间隔者;膜性间隔或骨性间隔较薄者;新生儿或幼儿全身状况甚差急需恢复鼻呼吸者。
本方法优点是进路简便,适于新技术施展;损伤小,不影响发育;较少受年龄限制,宜于婴幼儿;膜性闭锁者多用。缺点是术野受限伴鼻腔狭窄或硬腭高拱者尤甚;对坚硬厚实的闭锁板无效;术后较易发生瘢痕性再闭锁。
手术步骤:麻醉后,先以钝头探针探明闭锁隔的性质、各部分的位置及与前鼻孔的距离。应把硬管镜、鼻镜和放大镜(包括显微镜)并用,观察清楚闭锁隔的情况。若有中隔脊突则先行矫正,并向上或向外折移下鼻甲以扩大手术视野。在手触诊条下切除病变组织,结合CT片指示。闭锁部大多在鼻中隔后和狭窄接结合处的下内的方孔,可用硬管镜确认器械在鼻咽部的位置。切开中部后缘与狭窄处相接的黏膜,沿窄处前方行垂直切口,剥出两个皮瓣。显露闭锁隔的骨面后,用骨凿、粗穿刺针、咬骨钳、激光、超声微波等将隔骨去除。术中注意:操作器械的方向宜向下向内,并控制深度,以免伤及颅底或颈椎,其新鼻后孔以稍大于前鼻孔为度。保护隔后面的黏膜,最好将咽面黏膜做一与鼻面反向的切口,形成黏膜瓣以覆盖创面。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瘢痕形成和保持开口通畅。用什么支撑材料多久,支撑与否,放置方法存在许多问题,有推荐用3.5~4.0的气管插管进行新生儿支撑,也有两侧闭锁用“U”字管支撑,在管的交叉处(后方)开一口,两支管从两鼻腔引出,后口卡在犁骨后缘,用一粗细相宜的硅胶管自前鼻孔深达鼻咽部等。此法可以固定黏膜瓣及防止瘢痕缩窄。一侧闭锁者放置2~3d,双侧闭锁者放置3~4周。应每天用细管抽净积物,盐水洗净。应用抗生素和止吐药物。全麻下取出支撑物,同时进行鼻内镜检查,有否肉芽,顺便摘掉。
②经腭进路:适应证为中隔偏曲、鼻甲大,其他解剖异常或单纯小鼻症等有碍后鼻孔骨质切除者;为扩大视野,便于施术而造大孔者;如患儿全身状态可以,应尽早手术。
优点是手术视野显露好,手术时能直接看到病变部位;可充分利用黏膜覆盖创面,手术效果良好;可补救已失败的其他术式或对付厚实的骨性隔。缺点是手术创伤较剧,需大块切除硬腭的后2/3,不利婴幼儿颌骨发育。
手术步骤:腭部做Owens切口,剥起活动黏膜沿切口齿槽边到闭锁处。黏骨膜瓣后部到硬腭缘,勿伤及腭大孔走出的动脉完整状态,需延长瓣时,可启动腭大孔后内壁和管道,可去除以便移动腭大动脉。自硬腭后缘分出软腭后,试对一下两瓣,推开显露鼻咽腔和硬腭后缘。切除骨质后保留鼻黏膜,从硬腭鼻两面剥离,接着用切削钻头磨去硬腭后缘,切勿伤及血管神经束。先修平骨底骨和软组织,再修硬腭后部,犁骨和中隔骨质,修薄适合后孔大小。用尿道扩张器,大小不同的进行新孔扩试,扩到14号导尿管粗细顺利通过即可。为此局部应用MitomycinC一支撑扩大的开孔确保成功,最好放置隔片类材料,常用气管插管修成“U”形放入鼻腔,方法已述。用可吸收线缝合伤口,以固定到中隔。
术后用软性尿管吸出分泌物,盐水清拭。每天检查鼻腔并换药,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止吐药。3~4周后全麻取出支撑导管,内镜检查,同时摘除肉芽和息肉样组织。
(刘大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