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科疾病用药手册:出血性疾病总论

内科疾病用药手册:出血性疾病总论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出血性疾病是指先天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患者止血、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一类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2.避免接触、使用可加重出血的物质及药物,如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功能缺陷症等,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噻氯匹定等抗血小板药物;凝血障碍者,应慎用抗凝药华法林和肝素等。

出血性疾病是指先天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患者止血、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一类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

【诊断要点】

1.血管缺陷所致的出血 有家族史、过敏史;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计数、凝血检查及骨髓检查等基本正常。

2.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 有家族史或者有原发疾病;皮肤黏膜、肌肉、关节、脏器出血;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异常。

3.血小板异常所致的出血 可有过敏、药物、感染、外伤、手术、理化损伤等诱因;患者急骤起病,有自发、广泛的皮肤、黏膜、内脏等出血不止的倾向;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数量异常或者形态、功能障碍,凝血检查正常。

【治疗原则】

1.防治基础疾病,如控制感染,积极治疗肝胆疾病、肾病,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等。

2.避免接触、使用可加重出血的物质及药物,如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功能缺陷症等,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噻氯匹定等抗血小板药物;凝血障碍者,应慎用抗凝药华法林和肝素等。

3.必须有针对性选择止血药,血管性、血小板性出血时,则应用压迫止血、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免疫抑制药,补充血小板等;凝血因子缺乏则替代补充,纤溶亢进则抗纤溶等。(www.xing528.com)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抗纤溶药 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生止血作用。常用氨基己酸、氨甲苯酸和氨甲环酸。

2.其他促凝血药 肾上腺色腙为肾上腺素的氧化产物肾上腺色素的缩氨脲水杨酸钠盐,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稳定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中的酸性黏多糖,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受损毛细血管端的回缩作用,使血块不易从管壁脱落,从而缩短止血时间,但不影响凝血过程。曲克芦丁、酚磺乙胺可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缩短凝血时间,达到止血效果。

3.局部止血药物 凝血酶可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应用于伤口,使血液凝固而止血。

4.其他药物 血凝酶、垂体后叶素、去氨加压素、维生素C、维生素K等。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