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gastritis)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按临床发病的缓急和病程的长短,一般将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系由不同病因,如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应激状态、饮酒等,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病变严重者可累及黏膜下层与肌层,甚至深达浆膜层。急性胃炎主要包括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除了幽门螺杆菌之外的病原体感染和(或)其毒素对胃黏膜损害引起的急性胃炎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临床上以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最常见。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上腹痛:正中偏左或脐周压痛,呈阵发性加重或持续性钝痛,伴腹部饱胀、不适。少数患者出现剧痛。
(2)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吐后感觉舒服,也有的患者直至呕吐出黄色胆汁或胃酸。
(3)腹泻:伴发肠炎者出现腹泻,随胃部症状好转而停止,可为稀粪和水样粪。
(4)脱水:由于反复呕吐和腹泻,失水过多引起,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口渴,尿少等症状,严重者血压下降,四肢发凉。
(5)呕血与便血:少数患者呕吐物中带血丝或呈咖啡色,大便发黑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说明胃黏膜有出血情况。
(6)若由细菌或毒素引起,则可能出现寒战、发热。
2.胃镜检查 强调内镜检查宜在出血发生后24~48小时进行。内镜可见以弥漫分布的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损。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酌情短期禁食,然后给予易消化的、清淡的、少渣的流质饮食,利于胃的休息和损伤的愈合。由于呕吐、腹泻失水过多,患者在尽可能情况下多饮水,补充丢失的水分。节制饮酒,勿暴饮暴食,慎用或不用易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急性单纯性胃炎要及时治疗,愈后防止复发,以免转为慢性胃炎,迁延不愈。
2.对症和支持治疗。合并脱水、酸中毒、休克及消化道出血者,必须积极处理;腹痛者应用颠茄片、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药镇痛均可。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H2受体拮抗药 此类药物与组胺竞争胃壁细胞上H2受体并与之结合,抑制组胺刺激壁细胞的泌酸作用,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主要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尼扎替丁。
2.质子泵抑制药 在胃壁细胞的管池及分泌小管的细胞膜上分布着氢-钾三磷酸腺苷酶(ATPase),该酶是介导胃酸分泌的最终途径,能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而将H+泵出细胞外,H+与Cl-结合形成胃酸。质子泵抑制药通过非竞争性不可逆的对抗作用,抑制胃壁细胞内的质子泵,产生较H2受体阻滞药更强更持久的抑酸效应。对应激性急性胃炎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更好。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
3.黏膜保护药 能直接在溃疡面或炎症处形成一薄膜,保护溃疡或炎症黏膜,抵御胃酸的侵袭。常用硫糖铝、胶体果胶铋等。替普瑞酮为一种萜烯类化合物,具有组织修复作用,能强化抗溃疡作用,对盐酸、阿司匹林及酒精等所致溃疡具有细胞保护作用。
4.抗酸药 为弱碱性制剂,可中和胃酸,从而降低胃内容物酸度、提高胃及十二指肠内的pH,并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迅速缓解胃灼热、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常用甘羟铝、铝镁加、氢氧化铝凝胶等。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的病因,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特殊类型胃炎种类很多,由不同病因所致,临床上较少见。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 病程迁延,大多无症状或症状很轻,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无规律性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
2.胃镜检查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苍白或灰白,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弥漫性或灶性分布;黏膜变细而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也可粗糙,呈颗粒状小结节;易发生糜烂和出血。(www.xing528.com)
3.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可见淋巴滤泡形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还可见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胃镜检查并同时取胃黏膜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方法。
4.其他辅助检查 Hp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应检测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胃泌素。
【治疗原则】
1.停用刺激性药物、改变不良习惯。
2.对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可给予抗Hp治疗。
3.根据不同病情进行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动力等治疗。
4.对伴有异型性增生的慢性胃炎患者除了给予上述治疗外,应定期随访。对重度有异型性增生者可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H2受体拮抗药 此类药物与组胺竞争胃壁细胞上H2受体并与之结合,抑制组胺刺激壁细胞的泌酸作用,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适用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者,腹痛、高酸分泌者。主要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尼扎替丁。
2.质子泵抑制药 在胃壁细胞的管池及分泌小管的细胞膜上分布着氢-钾三磷酸腺苷酶(ATPase),该酶是介导胃酸分泌的最终途径,能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而将H+泵出细胞外,H+与Cl-结合形成胃酸。本类药物通过非竞争性不可逆的对抗作用,抑制胃壁细胞内的质子泵,产生较H2受体阻滞药更强更持久的抑酸效应。适用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者,腹痛、高酸分泌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
3.促胃肠动力药
(1)甲氧氯普胺:促进胃及上部肠段的运动;提高静息状态胃肠道括约肌的张力,增加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和收缩的幅度,使食管下端压力增加,阻滞胃-食管反流,加强胃和食管蠕动,并增强对食管内容物的廓清能力,促进胃的排空;促进幽门、十二指肠及上部空肠的松弛,形成胃窦、胃体与上部小肠间的功能协调。这些作用也可增强本品的镇吐效应。
(2)多潘立酮: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不影响胃液分泌。
(3)莫沙必利和伊托必利:通过刺激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并抑制其水解而增强胃和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并具有中度止吐作用。
(4)红霉素:系胃动素受体激动药,具有胃动素样作用,能促进胃肠运动。
4.黏膜保护药 对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者,腹痛、高酸分泌者,除了应用抑酸治疗外还可应用保护胃黏膜治疗。常用硫糖铝、胶体果胶铋、替普瑞酮等。替普瑞酮为一种萜烯类化合物,具有组织修复作用。
5.抗酸药 为弱碱性制剂,可中和胃酸,从而降低胃内容物酸度、提高胃及十二指肠内的pH,并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迅速缓解胃灼热、疼痛,适用于慢性胃炎伴腹痛、高酸分泌者。常用甘羟铝、铝镁加、氢氧化铝凝胶等。
6.抗Hp药物 对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应进行根除Hp治疗。一般以质子泵抑制药或胶体铋为基础加上两种抗菌药物的三联治疗方案最常用。在体内具有杀灭Hp作用的抗菌药物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
7.其他药物 对胃体萎缩性胃炎可应用多酶片、维生素B12、叶酸。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