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从治疗角度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类。
【诊断要点】
1.病因 各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其中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另外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电解质紊乱、情绪变化、酗酒、吸烟、劳累等也可引起心律失常。
2.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时的临床表现除原发病外,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严重时可有黑矇、晕厥甚至阿-斯综合征。室上速发作多为突发突止,而且好发于健康青年人。房扑、房颤、室速等好发于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3.辅助检查 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无创性检查就是心电图,大多数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通过普通十二导联心电图即可确诊。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可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受限。对于复杂的特殊类型心律失常可行食管调搏、心内电生理检查,通过程序刺激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等。
2.采取病因治疗后仍有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中除β受体阻滞药外,均不改善预后,尤其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避免长期应用,可能会增加死亡率。大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通过药物控制,而药物很难完全解决缓慢心律失常,往往需要安装起搏器。特殊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速、特发性室速、房颤等可行射频消融术。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
(1)Ⅰ类:钠通道阻滞药,又称膜稳定剂,主要阻止钠离子快通道,降低心肌细胞对Na+的通透性,使动作电位0相上升最大速度(Vmax)减慢和幅度降低,延长动作电位时限(APD)和有效不应期(ERP)。该类药物又分为三个亚类。①Ⅰa类,显著减慢Vmax,一般延长APD和ERP,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吡美诺、阿义马林等,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奎尼丁由于有严重的副作用,目前已较少应用。②Ⅰb类,轻度减慢Vmax,不延长或缩短APD和ERP,包括利多卡因、美西律、妥卡尼、苯妥英钠、莫雷西嗪、阿普林定等,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③Ic类,显著减慢Vmax,不延长APD和ERP,包括普罗帕酮、氟卡尼、劳卡尼、恩卡尼等,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2)Ⅱ类:β受体阻滞药,主要通过竞争性阻滞β肾上腺素受体,减慢Vmax,抑制4相自动去极化,相对延长ERP。用于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该类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艾司洛尔等。
(3)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又称为钾通道阻滞药,主要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使外向钾电流受抑,APD和ERP延长。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胺、阿齐利特、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4)Ⅳ类:钙离子通道阻断药,主要阻滞L型钙通道,影响Ca2+内流,减低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的动作电位4相的缓慢除极速度,降低其自律性;同时也减慢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减慢冲动传导。主要用于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阿尼帕米等。(www.xing528.com)
2.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 该类药物能增强窦房结的自律性,促进房室传导,对抗某些药物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主要可分为以下3类。
(1)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包括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麻黄碱、肾上腺素等。肾上腺素亦用于心室颤动和心电-机械分离时的心脏复苏。
(2)M胆碱受体阻滞药:包括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山莨菪碱等。
(3)非特异性兴奋、传导促进剂:包括皮质激素、烟酰胺、乳酸钠、氨茶碱、硝苯地平、甲状腺素等。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