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的三个阶段

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的三个阶段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2-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信息加工过程按信息论的观点,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材料受到特别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受到注意,很快就会消失。图2-6记忆三阶段模型短时记忆:也称初级记忆,是保持1min以内的记忆,它起着少量信息临时储存仓库的作用。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可以很长,甚至终身。此外,令人愉快和令人不悦的情绪记忆同样具有这种抵抗力。

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的三个阶段

(一)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个体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二)记忆的分类

1.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过程

(1)识记: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来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即信息输入的过程。整个记忆从识记开始,若没有识记,记忆就不可能形成。识记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无意识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意志努力地识记,它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其内容常与人的需要、兴趣相联系;另一种是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如医学生内科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并努力地记住各种内科疾病的症状表现,以及适用药物和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保持和遗忘:保持是把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进行巩固的过程。保持不仅是巩固识记,而且也是实现再认和回忆的重要保证。实验证明,保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不同兴趣、情绪和不同任务的影响。遗忘是与保持对立的过程。它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因保持信息不全或不能保持而出现不能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对遗忘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即随时间推移和识记材料数量的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他将遗忘规律绘制成曲线称遗忘曲线(图2-5)。

(3)再认和回忆: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认识,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显现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这两者都是提取信息的过程。再认和回忆不能截然分开,能回忆的事物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事物不一定能回忆。

图2-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信息加工过程 按信息论的观点,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图2-6)。每一阶段都包括编码、贮存、提取(检索)等环节。

(1)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它直接以信息材料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贮存时间极短,为0.25~2s,例如视觉后像。感觉记忆中登记的材料受到特别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受到注意,很快就会消失。(www.xing528.com)

图2-6 记忆三阶段模型

(2)短时记忆:也称初级记忆,是保持1min以内的记忆,它起着少量信息临时储存仓库的作用。短时记忆的贮存在20s左右完成,其贮存量为(7±2)个数字单元,构成一个记忆“组块”。如从一本电话簿上查找到一个朋友的电话,立即能根据记忆拨出这个号码,但拨完以后,就记不起来了,这就是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指信息保持时间较长的记忆。其特点是容量非常大,其编码以意义为主或联想组合进行贮存。它的提取与信息贮存归类有关,归类则较容易提取。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可以很长,甚至终身。

(三)记忆与临床护理

记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1.从护理工作者角度看,护士要有良好的记忆品质,要通过记忆掌握有关疾病的护理知识;要有良好的动作记忆,随时“稳”“准”“快”地进行护理操作;要善于记住患者的诊断、症状及用药剂量和要求,以便出现异常时及时向医师反映。

2.从患者角度看,患者对自身疾病预后直接和间接的记忆对其患病后的情绪、康复的信心、求生的欲望影响巨大。如两位同是有家族史乳腺癌患者,一位亲眼目睹阿姨、母亲因患乳腺癌行根治手术而躯体形象严重破坏的后果,辅助性化疗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最后不幸相继去世的现实。另一位也亲眼目睹阿姨、母亲因患乳腺癌行根治手术而躯体形象严重破坏的后果,辅助性化疗出现的不良反应,但最后她们不仅有幸生存,而且愉快地生活着的现实。由于存在着不同的记忆,前者患病后情绪低落,对治疗效果不相信,对康复绝望,甚至不愿配合治疗等待死亡。相反,后者情绪适应良好,对康复充满信心,配合治疗并积极有效地做体能锻炼。护理工作者要了解患者的这些体验,给予不同的心理指导。不同患者记忆特征不一样,有些神经精神疾病患者、老年患者常有记忆障碍,如老年性痴呆,护士在对他们的护理中要区别对待。

相关研究 记忆的确是个神奇的东西,人们要么忘却了不该忘的事情,要么是想抛开的回忆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2007年9月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为“越想忘的越忘不掉”找到了科学的解释。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心理学家Keith Payne。他和同事发现,情绪记忆是最难刻意忘掉的,尤其当这种记忆源于视觉线索。

研究人员共调查了218位参与者在看过一些照片后的反应,而不是通常使用的文字内容,因为图像往往要比文字更易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注意到,那些调动了参与者情绪因素的照片内容与平凡的内容相比,更不容易被刻意忘却。此外,令人愉快和令人不悦的情绪记忆同样具有这种抵抗力。Payne的研究结论是:主动忘却是一种适应性表现,比如,人们常要忘掉错误的认识、朋友的旧电话号码或者更改前的会议时间,这有助于大脑的记忆存储系统更新信息。人们要刻意忘却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从精神上和那些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完全隔离开来。然而,记忆中的情感因素往往会破坏这一过程,即使是轻微而温和的情感记忆事件,比如在考试分数不理想或者在工作中受到批评,都是很难被忘记的。他说,“人们的情绪记忆在形成时,与自身生活的许多部分都发生了关联,因此要隔离它们很难。一旦人们要刻意忘却这些记忆,情感因素就会使它凸显出来,因而更加难忘。”不过,他也强调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情绪记忆永远不会被主动忘却。只要遗忘的动机足够强烈,人们完全可以超越情感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