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满28天之前为新生儿期。这个阶段虽然短暂却很重要,因为新生儿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开始靠自己的肺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靠消化道吸取营养等,因此新生儿有着比较特殊的病理和生理,需要特别的关注。
【用药提示】
1.胃肠道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新生儿和婴儿的胃排空时间和胃液pH与成人不同。新生儿的胃排空时间较长,一般为6~8h,胃液pH较高(pH 6~8),这是由于新生儿胃黏膜尚未发育成熟、胃酸分泌少所致。新生儿的肠蠕动慢而且不规则,因此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明显影响,使某些主要在胃内吸收的药物其吸收率比成人高,如:地高辛、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磺胺类药、甲氧苄啶、地西泮等;相反可使庆大霉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吸收减少。同时由于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对主要在小肠吸收的药物难以估计,倘若蠕动减慢则预计吸收将增加,因此新生婴儿经口给药个体差异很大。
2.皮肤、肌肉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对新生儿、婴儿皮肤的穿透性较儿童和成人高,尤其是皮肤擦伤或烧伤后更易增加其吸收。已有报道阿托品滴眼引起全身反应,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预防小儿烧伤感染而致耳聋,皮质激素乳膏、乙醇、红汞、酚、水杨酸、抗组胺药、新霉素等易经新生儿的皮肤吸收而中毒。还应注意,保藏衣服的樟脑(萘)用量过大,小儿穿后萘易从皮肤吸收而引起溶血性贫血等中毒症状。因为小儿肌群小,皮下脂肪少,遇刺激可使周围血管收缩,肌内注射影响药物的吸收。
3.肝脏的特点应注意使用的药物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小儿肝功能不完善,可使药物的清除半衰期延长,毒性反应增加。如可使地西泮半衰期延长到38~120h,苯妥英钠延长到30~60h,氨茶碱延长到14~58h。由于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使氯霉素不能排出体外,而引起“灰婴综合征”,因此新生儿、早产儿应禁用此药。此外,若母亲在产前用过苯巴比妥等药酶诱导药,药酶诱导药经胎盘进入胎儿后,加快药物代谢能力比一般新生儿要高,故应注意用量,以免影响疗效。(www.xing528.com)
4.血液系统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新生儿和婴儿血浆蛋白质在量和质上与成人明显不同,总比例均低于成人,尤其是清蛋白。故使药物与血浆结合减少,使自由药物增加而导致中毒。在应用下列药物时尤其注意: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青霉素钠、苯唑西林;磺胺类药,如磺胺林、磺胺苯吡唑、磺胺多辛;强心苷,如地高辛;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苯巴比妥、戊巴比妥;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利多卡因;抗癫药,如苯妥英钠。此外,有些药如磺胺类药、阿司匹林、新生霉素、维生素K,在新生儿体内同胆红素竞争与血浆蛋白质结合,使胆红素从血浆蛋白质中置换出来而出现胆红素脑病。反之,由于自由型胆红素增加,亦可与血浆蛋白质竞争结合部位,使自由药增加而导致药效或毒性增加。新生儿红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低,甚至缺乏,因此磺胺类药、对乙酰氨基酚等可引起高铁蛋白血症。有的新生儿红细胞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氧酶,应用磺胺类、四环素、阿司匹林、喹宁类抗疟药、氯丙嗪、呋喃妥因、维生素K等易引起溶血反应。
5.中枢神经系统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由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水代谢不稳定,血-脑脊液屏障不成熟,药物易穿透过去。下列药物在应用时应引起注意:糖皮质激素、四环素、维生素A、氨硫脲等引起脑脊液压力增加或形成脑水肿;呋喃妥因等可引起头痛;吩噻嗪类、利舍平、甲基多巴、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可引起震颤性麻痹;哌嗪类药可引起肌阵挛和运动失调;呋喃类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氨基糖苷类、氯喹可导致第Ⅷ对脑神经损害。
6.泌尿系统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新生儿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分泌功能发育不成熟,按体表面积计算,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只及成人的30%~40%,肾小管分泌功能只及成人的20%~30%,只有出生后6~12个月方达成人水平。泌尿系统是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由于新生儿泌尿系统功能发育不全,引起某些药物在体内蓄积,如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靠肾小管分泌排出体外,应予以注意。
总之,由于新生儿特定的生理、生化功能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成人有很大差异,在用药上切不可一味按其他年龄组的小儿、甚至成人剂量标准。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新生儿的胎龄、日龄、体重及各器官的功能等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和适当的剂量。最理想的途径是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寻找最佳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