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为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主要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普通型:骤起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重者惊厥,甚至昏迷。
(2)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沃-弗综合征):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数小时内皮肤广泛瘀点、瘀斑,中央呈紫黑色,迅速发生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抽搐不止,陷入昏迷,可引起呼吸衰竭或脑疝。按临床表现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及混合型。
2.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占优势,中毒症状重时白细胞数可减少。如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应警惕DIC发生。
(2)脑脊液检查:外观浑浊可呈米汤样,压力高,白细胞可增至1 000×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增加,糖减少。
(3)细菌学检查:皮肤瘀点、脑脊液均可涂片找菌,脑脊液、血液及咽拭子可行细菌培养。
(4)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患儿DIC指标检查可异常。
【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加氯霉素或青霉素加氨苄西林静脉滴注。
2.对症治疗 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抗休克等治疗。(www.xing528.com)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抗菌药物
(1)青霉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可使细菌迅速成为球状体而溶解、破裂。对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埃希菌等有抗菌作用。常用药物有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均可在脑膜有炎症时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2)酰胺醇类抗生素:本类药物可逆性地结合在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上,使肽链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杀菌作用。
(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同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肠杆菌属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作用强,在脑膜有炎症时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
2.脱水药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后具有组织脱水作用,由于不易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细胞中的水分向细胞外转运,从而使组织脱水,减轻水肿,降低脑脊液容量和压力。
3.镇静药 本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作用,使患者安静、减轻或消除激动、焦虑不安。①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属长效苯二氮类药物,通过刺激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内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提高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增强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后的皮质抑制和阻断边缘性觉醒反应。②巴比妥类药物,如苯巴比妥属长效巴比妥类药物,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随着剂量加大,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及抗癫。还能增强解热镇痛药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从而减弱传入冲动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有利于皮质抑制过程的扩散。
4.解热镇痛药 本类药物有解热镇痛作用,其中许多药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但在化学结构上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同,亦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解热以对乙酰氨基酚较好。其解热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和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