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伤寒沙门菌感染(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致病菌包括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鸭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十余种,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最常见。多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发热、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表现。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常由摄入被鼠伤寒沙门菌等污染的不洁食物及动物源性的食物史或鼠伤寒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胃肠炎型:最常见,婴儿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及腹泻,粪便形状呈多样易变,有时黄色或墨绿色稀便,有时黏液或脓血便。可伴有脱水,酸中毒。部分可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多有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2)败血症型:中毒症状重,可持续高热,精神委靡,嗜睡,惊厥,昏迷症状。多同时有胃肠道的表现,可累及全身多系统感染,也可出现休克或脑水肿症状。
(3)局灶型:表现为一个脏器感染的症状,如鼠伤寒脑膜炎、胸膜炎等。
(4)隐匿型:无临床症状,而粪便培养阳性的带菌者。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有局灶化脓性病变时明显升高,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部分粪便有黏液和血,有时镜下白细胞增多。
(3)细菌学检查:呕吐物和粪便培养阳性。败血症型血培养可阳性。还可取骨髓、脓液、胸腔积液等进行培养。
(4)血清学检查:鼠伤寒抗体≥1∶80以上为阳性。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
2.病原治疗 一般选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常用药物有复方磺胺甲唑、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疗程为10~14d。治疗3~4d症状无改善者可改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3.对症治疗 ①高热时给予退热药,同时给予物理降温。②有轻、中度脱水者口服补液盐,严重者需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③循环衰竭者可输血或血浆以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www.xing528.com)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抗菌药物
(1)磺胺类抗菌药物:常用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唑,是磺胺甲唑(SMZ)与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SMZ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合成叶酸的第一步,TMP作用于叶酸合成代谢的第二步,选择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二者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对非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2)酰胺醇类抗生素:本类药物可逆性地结合在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上,使肽链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对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具有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等具有抑菌作用。
(3)青霉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可使细菌迅速成为球状体而溶解、破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对绿色链球菌、肠球菌作用强,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及副伤寒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对氨苄西林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本类药物是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等)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常用药物有阿米卡星。
(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同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嗜血杆菌属、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属、痢疾杆菌等作用强,常用药物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
2.退热药物
(1)解热镇痛药:本类药物有解热镇痛作用,其中许多药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但在化学结构上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同,亦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解热以对乙酰氨基酚较好。其解热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和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2)吩噻嗪类药物:氯丙嗪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滞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之一具有降温作用,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体温可随外环境变化而变化;异丙嗪是吩噻嗪类抗组胺药,具有降低体温的作用。两者常合用于高热降温的治疗。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