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shigellosis)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志贺菌属共分四群: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和宋内痢疾杆菌。本病多见于夏秋季,临床特征为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症状,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及中毒型痢疾。
【诊断要点】
2.临床表现
(1)急性痢疾:起病急,有发热、腹痛、腹泻,粪便呈黏液样或脓血样,每次量少,伴里急后重症状。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骤起高热达40~41℃,病初肠道症状不明显,病势凶险,分3型。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可伴心、肺、血液、肾等多系统功能障碍;脑型表现反复惊厥、昏迷和呼吸衰竭;肺型又称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
(3)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长期或间歇性腹泻伴脓便,在暴食、冷食或劳累后急性发作。有乏力、贫血等表现。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加,伴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慢性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2)粪便检查:肉眼有黏液、脓血状,镜检见大量脓细胞与红细胞,出现吞噬细胞。
(3)粪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治疗原则】
1.急性细菌性痢疾 主要为抗菌治疗,疗程7d。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1)退热: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和物理降温。必要时用盐酸氯丙嗪及异丙嗪亚冬眠治疗。
(2)止惊,同时注意降颅压。
(3)抗休克处理:先给予右旋糖酐-40,其后用5%碳酸氢钠。必要时用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直至血压回升。
(4)抗菌药物:常联合两种抗生素。
3.慢性细菌性痢疾
(1)抗菌治疗:药物同急性细菌性痢疾,疗程10~14d。也可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服用1个疗程有改善但未痊愈者可间隔1~2周再用,共2~3个疗程,也可交替使用庆大霉素及小檗碱保留灌肠,每日1次。
(2)微生态制剂:应与抗生素间隔2h服用。
4.对症治疗 缓解腹痛、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抗菌药物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本类药物是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等)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本类药物耳、肾毒性大,儿童用药应权衡利弊。
(2)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呋喃唑酮可被敏感菌还原成活性产物,能抑制乙酰辅酶A等多种酶而干扰细菌的核糖体蛋白及其他大分子蛋白,导致细菌代谢紊乱并损伤DNA。对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门杆菌、志贺菌属、部分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霍乱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3)抗感染植物药:小檗碱为天然来源抗感染药,能使菌体表面的菌毛数量减少,使细菌不能附着在人体细胞上,从而起治疗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有较强抑制作用,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对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有效。
(4)磺胺类抗菌药物:常用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唑,是磺胺甲唑(SMZ)与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SMZ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合成叶酸的第一步,TMP作用于叶酸合成代谢的第二步,选择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二者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对非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等具有良好抗菌作用。(www.xing528.com)
(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本类药物具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通过作用于细菌DNA螺旋酶,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但动物实验发现此类药物可致胚胎关节软骨损伤,因此儿童用药须谨慎,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周)。
(6)青霉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可使细菌迅速成为球状体而溶解、破裂。氨苄西林对绿色链球菌、肠球菌作用强,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对氨苄西林敏感。
(7)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同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嗜血杆菌属、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作用强。
2.退热药物
(1)解热镇痛药:本类药物有解热镇痛作用,其中许多药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但在化学结构上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同,亦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解热以对乙酰氨基酚较好。其解热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和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2)吩噻嗪类药物:氯丙嗪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制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之一具有降温作用,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体温可随外环境变化而变化;异丙嗪是吩噻嗪类抗组胺药,具有降低体温的作用。两者常合用于高热降温的治疗。
3.镇静药物 本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作用,使患者安静、减轻或消除激动、焦虑不安。地西泮属长效苯二氮类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通过刺激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内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提高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增强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后的皮质抑制和阻断边缘性觉醒反应。
4.脱水药 20%甘露醇静脉滴注后具有组织脱水作用,由于不易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细胞中的水分向细胞外转运,从而使组织脱水,减轻水肿,降低脑脊液容量和压力。
5.抗休克药物
(1)血浆代用品:本类药物可以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右旋糖酐-40为血容量扩充药,静脉滴注后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吸收血管外水分进入体循环而增加血容量,升高和维持血压。它可使已经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2)抗酸药:碳酸氢钠可使血浆内HCO-3浓度升高,中和氢离子,从而纠正酸中毒,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伴有酸中毒症状的休克。
(3)抗胆碱药:山莨菪碱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可使平滑肌明显松弛,并能解除血管痉挛(尤其是微血管),可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
6.微生态药物 微生态药物是指能在人体肠道定植生长、繁殖,并能产生一定生理作用和生态效应的无毒、无害、安全的微生态制剂。其通过扶植正常微生物种群,排除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袭,发挥生物拮抗作用,达到恢复生理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常用多维乳酸菌,双歧杆菌活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制剂。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并发症及其治疗】
1.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急性细菌性痢疾易并发,可出现脱水、酸中毒、低钠、低钾等,应及时静脉补液治疗。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可并发。可有出血、休克、栓塞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判定诊断。治疗上酌情应用肝素和止血药,注意补充凝血因子及改善微循环。
3.营养不良 并发于慢性细菌性痢疾。可有营养性贫血、佝偻病及多种维生素缺乏。治疗上应注意合理饮食治疗,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