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指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指南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为其特征。典型者白细胞总数增高,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血小板计数常见减少。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2.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粒细胞减少症等,需加用激素治疗,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为其特征。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多样,近半数患者有乏力、头痛、鼻塞、恶心、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①发热。一般均有发热,无固定热型,中毒症状多不严重。②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有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最为常见,无粘连及明显压痛。③咽峡炎。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伴有咽痛,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④肝脾大。肝大者占20%~62%,部分患者有轻度黄疸。约半数病人有轻度脾大,有疼痛及压痛。⑤皮疹。呈多形性,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⑥其他。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在整个病程中都可出现神经症状,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膜脑炎等。在后期偶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肾炎、胃肠道出血(因淋巴组织坏死溃烂所致)、间质性肺炎等。

2.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为本病重要特征。典型者白细胞总数增高,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血小板计数常见减少。异常淋巴细胞增多10%以上或其绝对值超过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

(2)血清学检查:嗜异凝集试验、EBV抗体和抗原检测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急性期特别是出现肝炎症状者应卧床休息,有明显脾大者应严禁参加运动,以防脾破裂。

2.控制感染 抗病毒药物有一定治疗作用。抗菌药物仅用于咽或扁桃体继发链球菌感染时。忌用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以免引起皮疹加重。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抗病毒药物

(1)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在体内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干扰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抑制病毒DNA的复制。对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2)阿糖腺苷为嘌呤核苷,本品及其代谢物通过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从而阻断病毒DNA的合成。(www.xing528.com)

2.抗菌药物

(1)青霉素类是一类重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青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的抗菌作用较强。

(2)第一代头孢菌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同青霉素类。本类药物抗菌谱广,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主要药物有头孢唑林等。

3.免疫增强药 本类药物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使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1)人免疫球蛋白,含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经静脉输注后,能迅速提高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

(2)基因工程干扰素α1b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并发症及其治疗】

1.神经系统 重症患者可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膜脑炎等,需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2.血液系统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粒细胞减少症等,需加用激素治疗,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