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肛肠专科和应用灌肠疗法治疗疾病,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医药学在灌肠疗法中独树一帜。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时期,我国医学家就提出了“痔”和“瘘”的病名,并被沿用至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肛肠解剖、生理和病理等均有详细论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了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他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冷后变硬,内谷道(肛门)中,是治疗便秘的最早的肛栓疗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说:“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渴,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这种方法就是用土瓜根捣成药汤和用猪胆汁,给发高热而大便不通的患者灌肠,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用土瓜根和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是中国最早的灌肠术。
葛洪(261-341年)《肘后备急方》中有“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捣汁,筒吹入肛门中,取道”的记载,这表明当时已明确提出使用器械灌肠,有了当时的灌肠器——筒。关于用器械灌肠,当以葛洪为最早。
孙思邈所应用的灌肠器为竹筒,其方法有吹法、射法和灌法。如所用药为散剂,则用竹筒吹入;如所用药为丸剂,则可用竹筒或用中指直接推至一定深处;如所用药为汤、水、药汁,则用竹筒灌之,或射灌之。根据其“灌入肛内,旦一灌,晚一灌”用以治疗疳症,则说明已有保留灌肠技术。
藏医名著《四部医典》(公元8世纪末)叙述了灌肠时患者体位和灌肠方法。另外,在《备急千金要方》、《世医得效方》、《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理瀹骄文》等书籍中都有药物灌肠的记载。(www.xing528.com)
我国古代诸医家对肛肠学科的发展有独特贡献,医术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们应用灌肠法治疗多种疾病,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中药灌肠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科均有应用。该疗法简捷、疗效迅速、安全可靠。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大肠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这一既古老、又有实用价值的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药灌肠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诸多优势,如药物生物利用度高,有效成分吸收迅速,适应证广等。中药灌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表明,中医用药应该是多途径、多方位的,其符合临床实际和患者需要,是大有可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