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解读:不涉美丑善恶,专家学者多情

老子解读:不涉美丑善恶,专家学者多情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了这个逻辑,解读就一点都不难了。与大家习惯的“一分为二”思想不同的是:老子并不认为把一个事物看成一分为二就够了;而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无数的角度来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工作造成痛苦和失败。

老子解读:不涉美丑善恶,专家学者多情

老子道经第二章解读一

 作者 张健柏

原文(通行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原文(帛书版):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原始的老子是不分章的;前后文之间往往有各种思维上和逻辑上的联系。很多解读老子的人,孤立地看待各章内容,结果无法通畅地理解。造成解释的前后文句之间经常自相矛盾,变成老子解读中一个很大的困难。

【老子】第一二章,是老子独特思维方式的总纲,非常灵活和博大;与我们日常习惯了的固化和呆板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如果不了解这点,如果思维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如果只会用一元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这里的典型三维立体思维模式,解释起来就极为困难,甚至错误和矛盾百出。这也是传统老子的注家普遍对于第一二章感到棘手,视为畏途的原因。很多热爱老子的读者,就因为看了这些迂腐的注解专家的解读老子,感到原文看不懂,看了翻译和注解更不懂,因此放弃了对老子的阅读和研究,实在太遗憾了。所以,说讲道的道士是老子的罪人一点也不冤枉。

所以,您想知道一个学者解读的老子[道德]是否可取,关键看他对第一,二章如何解读;如果这两章解得让人浑不可解,莫名其妙,无法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无法让人感受到老子思想之开阔雄奇,不可思议的奇妙,得到令人震惊和狂喜的思维冲击,则整本书的解读,都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因为从一开始出发的路就走错了,后面的解说即使有一些观点看起来还不错,也很难想象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还是他自己想当然的解说。

可惜,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专家学者们极少,目前市面流行的几十个[老子道德经]的解读版本,一些世界级的老子专家对于第一二三章的解说,基本上都是看原文看不懂,看翻译过来的白话文更糊涂了;这些解读老子的版本,文意互相矛盾冲突,前后不一,甚至同一作者在同一章的解读里,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解说。不能不让人叹息;老子所言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早在两千年前就预料到了这种局面。在这里,我就以第二章作为一个范例,来加以比较详细的解读分析,看看我们流行的知名专家们,是如何严重误读老子思想原意的。

本章要点:看待一个事物会产生无数个一分为二的判断

老子道经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阐述了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奇妙的智慧。余下的八十章,无非是第一章思想的延伸,和针对某一具体事物,某一方面的阐述,本质上是统一的。

第二章就是老子首次对第一章中的思维原则,作了一个具体的呈现和详细的解释。更准确地说:第二章是对第一章中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和进一步的阐述。

接下来的第三章,其实就是对老子这种思维原则在政治和管理上的运用。可以说是老子对于第一章的基本理论在作具体应用和解释,试图让人们学以致用,用这套老子的高度思维方式来帮助社会人生提高生活的质量。老子的全书,都贯穿的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了解了这个逻辑,解读【老子】就一点都不难了。本章试图用实际的例证来告诉人们:名相只是人为附加的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事实,更不代表事物本身。一切名相,只是我们对于宇宙万物关系认知的一个角度,而且是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当认知的角度改变,原有的名相也随之消失;同时又产生新的名相,需要建立新的关系认知。

如执著于固有的名相不变,是常人的思维惯性。如此将无法真正了解变化的万物和变化的关系,也脱离了对事物真实关系的把握,停留在固有的思维中,就无法根据变化了的角度空间,做出相应的行动。因此人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认识,并得到与自己愿望相违的结果。

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分为二的思想,是说看待一个事物不要只有一种看法,应该把它分为两个完全相反的方面来认识,这其实就是道家的思维原则。道家把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都分成了阴阳;即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这就是一动分阴阳。同时,这种阴阳分出来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各种条件和观察者角度不停地改变其内涵。所谓阴阳之变,万物之统摄也

与大家习惯的一分为二思想不同的是:老子并不认为把一个事物看成一分为二就够了;而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无数的角度来理解。而任何一个角度,都有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所以看一个事物,就有无数个观察角度产生的无数个一分为二的判断,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不绝如阴阳。道家平等地认为:每一个角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每一个角度都不是唯一的,永恒的。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这就是名可名,非恒名也的真正含义。

可是普通人的思维方式,看事物往往喜欢简单化。往往很单纯的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而且更喜欢从这唯一角度中本来应有的阴阳两面,只抓住其中的一面,并顽固地坚守不放;这样很容易造成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激烈冲突和不和谐。也对自己的生活工作造成痛苦和失败。

老子在本章中,就是了解到我们常人的这个思维特点,并用几个大家熟悉的典型例子,把坚持简单化思维角度的结果,引申到最后很荒谬的地步,让人们反过来清晰地觉察自己到思维的盲区,反省自己执著名相的愚痴!

本章前后文的逻辑联系也极为紧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 先从美恶,善与不善的概念,来破除人们固定的判断习惯;

2 接下来用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概念,来说明人们使用的名词和概念,在意义上具有非常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3:最后把这种多角度的认知方法,破除了固定僵化思维的高度智慧,转用于圣人对于国家治理原则的方法论演绎:也就是老子著名的无为无言的道家至高无上,高度灵活和多角度多思维层次的管理境界。

这三者是环环相扣,一气贯通的。可惜由于不了解老子在第二章中的逻辑,对于无言无为的真正含义,大多数人都是误读的。怪不得老子自叹: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只需转换一下思维模式,老子的东西就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如果坚持固定的名相,不变的含义,单一的思维角度,与老子的智慧就一定无缘。因此,可能这就是越是专注学问文字,训诂考据的饱学之仕,对于老子的理解就越加困难,越弄不懂的原因!

流行和权威版本的比较与辨析: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我对于老子第二章的解读,我们需要知道传统的解读方式,用来做一个比较;这里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版本来对照:

一:中国大陆的权威版本,当属任继愈老先生,这位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应该是老子这个周代国图馆长的职业继任者;在大陆,任先生是当然的权威,他的著作也是各大学哲学系师生的必读书

二:国外或者说世界级有关道家和老子研究的权威,就是台湾的陈鼓应先生。因此我采用进行解读对照的,就是任先生的[老子译读]2006北图版,与陈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2007商务版,都是在学术界流传最广,读者最多,也是最有权威的著作。其他很多市面出版的各种普及版本,基本上都是采用他们的解读和翻译,所以有足够的代表性。

三:另外还选取了目前在普通大众中比较流行,新书发行量很大的新派中国传统文化专家,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的[解读老子]为另外一个解读比较的对象,以期有所得。

下面就是三位学者对于第二章的解读(部分内容)

任继愈: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成,长短互相对立而体现--------

傅佩荣: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什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和无相互产生,难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陈鼓应: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显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上面这些解读,基本意思都差别不大,思维角度也差不多;我个人认为与老子的思维和逻辑均不符合,而且相差甚远;当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不能因为别人的理解与我自己的理解不符合,就批评别人不对:一种主张是不能说明另一种主张正误的;要判定他们的这些解读是否正确合理,可以先看他们自己的解读里面有没有思维和逻辑悖论,有没有硬伤

我在这里先得为要下面要开始的思维逻辑推演及其结论定一个公理和前提条件,即相信老子本人应该不会思维错乱,乱写文字,应该有自己流畅的逻辑思维模式,不会出现简单的逻辑悖论。(www.xing528.com)

我个人不认同上面几位权威专家的解读,就是因为他们的解读有内在的逻辑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当然,这里我需要特别申明一下:把几位大师的解读放到一起来比较,不是为了批判。而是因为:这样做读者就能够很方便地了解我的解读与传统的解读的区别,有助于大家进行比较和分析。我的解读不一定是对的,这可以让读者来自行评价,可能依然有人看完这些文字后,认为大师们的解释才对,那么我作为反面教材也作了应有贡献。我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老子】的文字,自己会为自己说话。

如果我在后文中批评了几位前辈专家的论点,也严格限于学术范围内争鸣的不同意见,绝非对大师们个人有意见。我还学不会反杜林论那样凌厉的笔锋;学术的传统,就是在争论和辨析中进步的!在学术问题上,不需要搞儒家的人际关系学---温良恭谨让这一套。

辨析一:老子真的是在讲美丑善恶吗?

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上面几个名家的解读,在对这几个简单的中学文言水平程度的文字解读中,在最基本的学术手段----文字训诂上就已经出了大问题。

任先生说:老子的这一章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美丑,善恶----这是老子哲学中极具特色的可贵部分。可是老子真的是在讲美丑善恶吗?还是他自己在胡思乱想,胡说八道?

老子的难道是美丽的美,与丑相对立,而老子的难道是善良,与善恶相对应的吗?用这样的逻辑来看,老子第二章似乎就是讲审美的情调和道德仁义的说教。但是,我们从老子的后续文字中,发现老子最反对的就是这些仁义说教;老子实质上只关心最高的事实真理和智慧,非常反对人类的自作多情和文饰。所以,专家们在美,恶,善,不善的解读上,已经在思维逻辑上违背了老子的原意。

不仅如此,这些专家还在无法理解老子原意的情况下,有意地歪曲和篡改老子的原始文字,违背基本的古文字汇含义,以求符合他们自己的理解模式。这是典型的以经注我,违背了基本的学术真诚原则。

实质上,关于的真正定义,我们并不需要特别的学术能力,也不需要繁琐的考证研究和回溯古代的原意,这里只需要基本的中学文言水平就可以理解。而且,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中,已经多处重复出现这两个字,已足够帮助人们认识老子时代对于的真正定义;只要我们不自作主张,非要用专家们自以为是的观点来有意曲解这两个字,强行歪曲老子的原意,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到老子的思想。

在本章中,老子明明就用来与对应,而不是;这里的并非善恶的恶,而是指人的主观和感情情绪不接受的意思,也就是讨厌不喜欢的意思;读音也不是,而是,与现代厌恶的说法含义相同;

于此相对应,自然就是喜欢”“爱好的意思了,而不能解释为漂亮”“美丽含义。这种文字考证的功夫,并非高深的学问,只需要高中的文言文水平就能够理解;

在老子的后续各章中收集关于美,恶的字句来看,基本上与上述的含义是一致的,可以证实并非臆断!

如关于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甘其食美其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关于: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馀食赘行物或恶之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从老子在后文中不同章节里应用这些词句的表述来看,与我们现代人所讲漂亮”“美丽并无直接关系,都是指我们人类情感喜欢爱好的意思。这种词汇用法,目前在老子当年的活动中心---中原河南依然在生活中使用。比如他们想知道你现在的心情好不好,高不高兴的时候会问你美不美?,绝对不是想问你对自己的审美评价如何。虽然漂亮的东西也的确会让人喜欢高兴,但毕竟不是一回事;老子在这里并没有兴趣来讨论美学问题。

至于相对应的字,也绝非邪恶的含义,不是道德伦理上的说教和评判,也仅仅是情感上的讨厌,不喜欢而已;正好与对应。上文中几个专家,解读中都硬把翻译为,不知有何依据?当然,对于的东西,人们心理上情感上会产生不喜欢感觉,我们就算勉强同意吧!虽然这已经明显转义了。所以我们发现这些专家,很善于今为古用,用自己的意思来篡改【老子】一点都不脸红。而且如此执着,固执地把明显不对的词汇也坚持不悔,正好说明他们的思维方式缺乏理解老子所需要的放下执着无恒精神,当然理解不了老子。

同样,的含义,也不是上面任先生所讲的,是与相对应的道德行为上的善良,而是指擅长”“特长”“优胜”“高明的含义。如古人说养由基善射,不能被解释为养由基很善良,所以去射箭一样。这也只需高中的文言文水平就能理解。古语中,也极少把的含义,定义为道德上于今天讲的人格的善良相同。老子后文中对的使用,也证实了这一点,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很不理解这些专家们一辈子靠解读老子吃饭,居然连这点简单的学术功课都没有认真去做。

至于对老子不善的理解,如果要把它强行解读为现代的含义,就的确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了;因为古代根本找不到这种用法!因此,感到困惑的专家们,多数小心翼翼地绕过去,干脆不解读,直接搬用(如陈,傅二先生),让读者自己理解去。这虽然不太负责,解读了等于没解。但是也给自己留下了余地;他们两位虽然在前后文的含义中,依然是把它理解为的,但有难言之隐,不便明说。证明他们在学术上还是有一点亏心和惭愧的。这里只有任先生鲜明地,也是大无畏地把不善古义直接解读为,而没有作任何解释,开中国古文字训诂学之先河!

如果专家们认真做点功课,参考一下古人的解读,比如说最常见的通行本王弼的[],相信就不会出这种学术上的硬伤了。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这里说得很明白:美就是人心中所喜欢并追求的感觉;恶就是人心中不喜欢并逃避的感觉,美恶就好像喜欢不喜欢的情绪,善不善就如同说还是不好的评价一样;可见古人还是很清楚的,王弼的老子注,因其历史上一贯的权威性,是学习研究【老子】的人必读的书,学者专家们不至于没有读过吧?那就太欺世盗名了。

可惜,这几个并不复杂的文字,在专家们对于老子的解读中,竟然全被误读了,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可见,我们的学者专家,在现代解读的时候,其实是创造了一套新的古人解读语言体系,令人叹为观止。

不幸的是:也正因为在这几个关键文字上的错误理解,导致专家学者们在本章后文中的解释中自相矛盾和错漏百出,让学习者莫名其妙!并且这种错误已经成为现代解读老子的基本常识,流弊极深远,其影响所及,恐怕今后我们无论怎样努力,再花上一千年时间,都无法拔除干净。这都是在学术上错误地先入为主,先预定了一个理解的框架,强行把老子的思想往里面套,导致出现这样的滑稽和悲惨的局面。

辨析二:老子真的会自相矛盾和胡言乱语吗?

除了上面的基本词义误读外,专家学者们对于整个句子的解读,基本上是象小学生一样,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初初看还不觉有异,如果连起来理解的话,可以说是惨不忍睹,违背了基本的语言思维逻辑,让读者完全无法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任先生等翻译为: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有了恶了。这种译读的语句,在语法上倒没有错,可是在语言逻辑思维上,是无法理解的词句,近乎于一个笑话:因为在历史和现实中,我们还不知道有哪一个时期的人们,已经达到了都知道什么是美,都懂得什么是善的至高境界;而且看来今后也没有希望达到这个审美和道德的至高水平。因此按照任先生们的解释,此时不善就应该还没有出现。

所以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还没有出现不善完美世界,是因为这个世界还未达到皆知善,也没有皆知美的不完美的世界!

而且这个世界还很奇怪,一旦达到尽善尽美(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时刻,就反而冒出了不善

这种荒诞的逻辑,明显的语言错乱,居然会出现在大家面前,真是不可思议。怪不得人们常说老子的原文看不懂,看了翻译就更不懂,的确如此。

因为,稍有点头脑的人,就会得出结论:这种解释,要么是【老子】疯了,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要么是这些专家们疯了!乱解【老子】。

悖论二:上述这种解释,明显是把美和丑”“善与不善对立起来,彼此毫无相干,没有在逻辑上给它们同一存在的时空;这也违背了他们自己确定的解读逻辑: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所以是典型的自相矛盾。

而且,这种理解也无法连接老子的下一句故有无相生等句,译文上又如何能通过所以这样的语句进行意义和思维逻辑上的关联呢;实质上,在傅先生的翻译中。所以因此之故(任先生写成所以”“因此)等后述语句,逻辑上就缺乏前后文意义上的关联,只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很难想象老子通过第一句的重点强调后,引出的后述结论居然没有任何思维和意义关联。在这一点上,只有陈鼓应先生的解说,照顾到了这一逻辑,但是在具体的含义上,也没有解释清楚!

悖论三:用专家们解读方式同样的思维逻辑,我们还可以合理地推导出: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丑,这样就有了美;都知道什么样算是不善,这样就有了善。虽然这种话同样的让人莫名其妙!

悖论四:专家学者们自己也意识到上面的这种解释方式非常勉强,在对后文附注的解说时候,又说老子这些互相对立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也就是说:否定了自己本句的解说,承认对立的两者是同时存在,而不是一个存在概念充分存在以后,这样才有了另一个概念。典型的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可是,这样来理解,固然好像强行加了一点现代的辩证法思想给老子,强行打扮了一点哲学味道出来。可是这种理解,不仅大大浅化了老子的深刻思想,让人以为老子只会说一些不疼不痒的大实话;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果如此,在语言表达上,老子完全可以简单地说:知美斯恶,知善斯不善就行了。为何要在这里说得很复杂,不仅要,还要皆知,更要天下皆知,如果解释呢?学者们又无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