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五十多部失传了两千多年的帛书,其中在两张制作在不同年代、形制不同的帛(一种致密而轻薄的丝织品)上,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分别都抄有《德》和《道》这两篇文章,由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与传世的《道德经》十分相近,学者们根据这两部帛书成书年代的先后,将它们分别称为帛书《老子》甲本和帛书《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考古和文本研究都已证明,下葬在汉文帝时期的帛书《老子》,下葬时就已是旧物或古董,其下葬时间比成书在汉昭帝时期的《道德经 》至少早几十年。
帛书《老子》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乙本避刘邦名讳但不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说明乙本成书于刘邦在位时期,即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之间。而甲本应完成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至于前到什么时候,目前难以定论。
甲本中《德》篇与《道》篇虽誊抄于一人之手,但誊抄者保留了母本中用字的规范,使今人能够从"圣""其"和"百姓"等字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中,看到这两篇文章的母本分别产生于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的信息,为《道》和《德》曾是两篇独立流传过的文章提供了证据。
帛书《老子》甲乙本中的《德》和《道》都是两篇独立的文章,这充分证明西汉颜遵在其《道德真经指归》中所述:"昔者老子之作《道德经》也,……演要伸类,著经两篇,……",是当时对古《老子》认识。
帛书《老子》中《道》和《德》均不分章节,甲本的出土原物上,还清晰可辨誊抄时的断句符。
帛书《老子》是所见《老子》写本中 后人改篡最少的版本,它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传世各本《老子》或《道德经》。
关于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相比,具有极为超越的先进性是否信据不足,也就是是否为孤证的问题,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1.时间先进性:考古发现已证明,帛书《老子》的下葬时间约在距今2170年以前,这个时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道德经》(河上公版)约早50年,而且考古也已证明,帛书甲乙本《老子》的誊抄时间都比下葬时间更早,而誊抄时间还和母本的生成时间有所差距,大致估算,帛书甲本《老子》出现在《道德经》之前至少100年。对照帛书《老子》,可见《道德经》因避刘邦、刘恒、刘启、刘勶和刘弗这五代皇帝的名讳,将全文中的"邦"改成"国"、"恒"改成"常"、"启"改成"开"、"勶"改成"彻"、"弗"改成"不",导致全书出现了整整100处重大改动。
2.并非孤证:甲乙本帛书《老子》虽然是同时出土的,但无论是字体、誊抄形式、还是誊抄年代都明显有所不同,它们之间虽有不同,但思想、内容、主题是属于同一体系的,与《道德经》有极为重大的区别,它们被同时收藏于同一书匣内,至少说明在下葬年代已非孤证,只是可能墓主也难以取舍它们与原著《老子》的血亲关系。
4.参考资料:详情请参看肖钢先生编导的30集系列片《不一样的老子》及8集系列片《什么是道》。(www.xing528.com)
受年代久远的影响,帛书《老子》出土时甲乙本均有部分残缺,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了解和学习,本词条以肖钢先生校勘的版本为准。该版本采用长沙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的《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校勘成帛书《老子》合订校订本,合订校订的原则如下:
1.遵行传承习惯,将《道》篇置于《德》篇之前,合并成一篇文章;
2.基本遵循《道德经》的81章分章结构,请注意:帛书《老子》与《道德经》在第22、23、24章、第67章之后分章上有所的不同,个别章节还有分段的不同。
3.甲乙本相同的部分,取用;
4.甲本存而乙本失,或乙本存而甲本失的,取存为用;
5.甲乙本皆存,而互不相同的部分,以甲本为主,个别地方依理解取用乙本;
6.甲乙本皆不存的,参照长沙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的《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及各本《道德经》取用。
此版本帛书《老子》是甲乙本帛书《老子》的合订校定本,既有历史局限性的遗憾,也难免不受作者个人水平的局限,仅供给大家参考选用。如果要引用,请注明"肖钢帛书《老子》合订校定本",以示文责自负。以后,若发现错误,还会随时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