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经》河上公注本:身国同一的最古古老注本

《道德经》河上公注本:身国同一的最古古老注本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唐朝《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未出现之前,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与《老子指归》流传最广。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汉文帝时,陕州隐者河上公注。今传《道德经》分章标目本,卽始於河上公。

《道德经》河上公注本:身国同一的最古古老注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西汉时期的道家学术著作,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 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数句,遣使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即驾从诣之, 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原注不分章。河上公注的特点在于它的注文简明清晰,意境空灵。其注《老子》文,重在解释老子意旨,每每以极简单的语言阐说《老子》义理,同王弼注一样,没有字词考证。说理透彻,平铺直了。语言朴实流畅,平易近人。在诸多道典中又是一种风格。

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秦汉、西汉说。赞同秦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

汉代中后期是道家思想的转型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失去了 主导地位的道家学说不再作为统治术而为统治者所用,其存在和发展只能采取两种主要的形式:其一是作为学术思想,其二是作为长生成仙之道;对道家思想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由汉代前期的著书立说变为对《老子》进行注释,可惜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 了。流传下来的,则以西汉末期隐士严遵所著的《老子指归》和东汉中期托名河上公者所著的《河上公章 句》最为典型。

两部书对当时道家思想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老子指归》的道论哲学思想为扬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继承,成为魏晋玄学所提出的"贵无"、"自然为本"的本体论与重玄学的萌芽。《河上公章句》 虽为道家学术著作,但客观上为早期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唐朝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未出现之前,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与《老子指归》流传最广。近人朱谦之认为:王本 属文人系统,一般为学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间系统,文句简古。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据李道纯称: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 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长。③朱谦之又说注本有北方传本与南方传本的不同。北 方本以敦煌发现的六朝唐写本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则以日本奈良圣语藏镰仓旧抄 卷子残本及东北大学教授武内义雄所藏室町时代抄本为代表。北方本优于南方本。(www.xing528.com)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西汉社会尚黄老 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 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 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 天之精气,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 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认为:得道之人,损情 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 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 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 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 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术联系起来。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十 章); 圣人治国与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神不劳,治国民不扰(四十四章);治 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 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 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二者 共同的原则。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六章)。 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称: 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十三章)。 反映了西汉黄老思想的特征。

关于"道",河上注认为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它无形无音无匹双,存在于天地之前, 混沌而生成万物。道始生者为一,一生二即一生阴阳,二生三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 为天地人,三生万物即天地人共生万物。道散而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这就是 河上注的宇宙化生论。它把道分为经术政教之道和自然长生之道,说道神通广大,通行 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没有危殆,并将道人格化,赋予其 意志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河上注是西汉方术之士的解老之作,它吸取当时哲学、医学和养生学的成果, 着重从养生角度解老,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 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思想多为后世道教继承发扬,唐时《传授经戒仪注 诀》规定它为道教传授的主要经书之一。河上本通行于道教中,为道士广泛使用,不少 道士解老都以它为底本。至今一些学者认为,河上注本有的地方胜过了王弼注本,保存 不少精义,可与王注并行,取长补短。它对老子思想,汉代黄老思想和早期道教思想的 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版本学上也有其重要价值。

经名:道德眞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汉文帝时,陕州隐者河上公注。按唐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谓:"河上公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责之,河上公乃跃身空中,文帝改容谢之,於是授汉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汉道家学者。姓名不详。在河滨结草为庐,因号"河上丈人"。精研黄老业,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传》载,汉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遣使问之。答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自至庵责问,乃踊身空中。帝稽首谢,於是授以素书道经章句,谓"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经一千七百馀年以来,凡传三人,连子四矣"。言毕失其所在。《隋书·经籍志》著录曾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此注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题名。今传《道德经》分章标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书主旨以治国治身相结合的思想来阐述《老子》,谓"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万民之父母,为民兴利除害,公正无私,去贪淫声色,服饰饮食,宫室台榭。其修身之法为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谦主,不处权,爱精重施,髓满骨坚,反朴守淳。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龙碑本,广明本及日本天文钞本,泷川本等,可以互校。参校本:一、《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简称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号写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