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马克思与思“马克”
克姆尼茨是德国萨克森州第三大工业城市,现有31万多人口,以机器制造和微电子工业著名。1953年民主德国为纪念马克思逝世70周年将它改名为卡尔·马克思城。格罗提渥总理宣布这是“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
1971年秋从莫斯科运来了订做的重42吨,高12.5米的马克思巨大头部铜像,安放在国家机关前面的400平方米的广场上,象征着马列主义不可战胜。
1990年4月,民主德国政局发生剧变。在19世纪就被人称为“萨克森州的曼彻斯特”的这座城市,由于纺织工业不景气,工人失业日益增多,老百姓怨声载道。前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曾是这个选区的候选人,但从未同选民见过面。他们抱怨昂纳克耗资1500万东德马克建造这座铜像,可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有几个过路人向马克思头像扔出了鸡蛋。市民们要求把铜像运走,将城市改回原来的名字。
当时的市长埃伯哈德·拉格尔(民主社会主义党)只好举行公民投票。4月17日至21日表决结果,四分之三的投票人(145515票)赞成恢复旧名,只有4.5万人表示反对更改。
正当卡尔·马克思城市民不要马克思的时候,笔者却看到一群来自美国、英国和葡萄牙的教师带着中学生们到马克思家乡参观马克思故居和博物馆来了。据报纸报道,1990年9月来特里尔布吕肯大街10号参观马克思故居的人数达到3086人。马克思故居及其博物馆是艾伯特基金会出资建立的。为了维修一新,该馆宣布从1990年11月26日至年底闭馆。
这两条对照性的新闻,令人感慨万分。
在西德,马克思是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受到人们的尊敬的。在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艾伯特基金会曾在特里尔举行过国际学术讨论会。西德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等主编的《德国伟人传》称马克思是“德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近代史上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比马克思更大”。(www.xing528.com)
为什么受了共产主义教育40年的前民主德国人民反而不要马克思了呢?
要回答这个大问题,当然不是三言两语能回答的。它有国际国内的原因。
战后国际上一直有一股反社会主义的逆流。西方集团早就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失误,一直在进行诽谤、煽动、搞和平演变,策动东欧小国反对前苏联霸权,挖前苏联的墙脚,夺取前苏联的势力范围。柏林骚乱、斯大林问题、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柏林墙及柏林紧张局势,这些都是冷战的产物。但是冷战终归是冷战,西方除了攻击一通,提出抗议以外,并不敢出兵干涉东欧内政。到了80年代,在戈尔巴乔夫的退让和容忍的“新思维”引导下,才造成“众叛亲离”,形势急转直下,直到前苏联解体,今天才出现北大西洋集团东扩的局面。这个大气候是无法避免的。
从德国国内来看,德国土地上存在两个德意志国家,但它们同属于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西柏林作为西方的所谓“民主橱窗”,通过里亚斯电台、自由柏林电台和德国电视台,一天到晚向民主德国广播宣传,民主德国的人民都能收听和收视这些广播电视节目。前苏联对民主德国的加紧控制和军事占领以及索取高达153亿马克的战争赔款(1945-1958),俄国人如此贪婪、野蛮引起东德人的反感。东德照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致国内日用商品极为缺乏,例如东德自产的冰箱在国内很难买到。东德人要买西方商品又无西德马克和美元。这样的僵化的体制使人民非常不满,并对西方产生羡慕心理。1989年形势剧变之后,他们本来不希望两国合并的。但是在科尔总理许诺以1∶1比率兑换马克以后,他们的心动了,转而支持德国统一了,甚至恨不得立即加入联邦德国才好。他们对两个德国签订的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曾感到失望,甚至谴责科尔“欺骗”人民,出尔反尔,但是当德意志银行等三大银行在民主德国350个地方设立营业点,第一批武装押送的三辆大卡车将西德马克硬币运到东德并通过东德金融机构和邮局将200多亿西德马克现金发到东德人手里时,他们不禁眉开眼笑了。当时有句流行的话说:“德国马克不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就到德国马克那里去。”
他们抛弃了马克思,得到了德国马克。但是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正如一首古谚所说:“世人无不求钱财,钱财并非轻易来。待到钱财挣到手,横尸灵堂命哀哉。”
东德人得到了西德马克,但是,东德马克随着民主德国的不存在而变成“纪念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