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www.xing528.com)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延续200年左右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没落腐朽,导致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受压迫的工农阶层不堪剥削,早就盼望能有一场暴风雨把这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推倒,建立一个穷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清平世界。
任何革命风暴都是在腐朽、压迫之下逐渐孕育而成的。所谓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反动的专制制度,哪里就有人民反抗的呼声。
俄国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初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依然没有摆脱农奴制桎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成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事实上,俄国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下层民众一样对沙皇的统治恨之入骨,早就想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工人和农民,受到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已经民不聊生。一方面是沙皇统治的日渐腐朽,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阶级快速成长起来,他们自然地担当起落后势力的掘墓人,主动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偏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又宣布对德作战,出兵加入战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灾难,对早已丧失民心的政权来说,这无疑也加速了它的毁灭。
据说,俄国当时有一千多万人被政府强制征往前线当兵,战争中伤亡超过百万。在国内,壮劳力都被征走,田地荒芜,工厂倒闭,人们没有面包,饥寒交迫,物价居高不下,经济面临崩溃。在前线,士兵连鞋子都穿不上,武器更是奇缺,几个人合用一条枪。没有好的后援,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怎么可能攻城略地,驰骋沙场呢?
就这样,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在一片混乱中逐渐孕育成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人们掀起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胜利后,他们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委员会”。可是,革命胜利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他们组成临时政府,凌驾于工农无产阶级苏维埃之上。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个阶级历来是死对头,两个政权在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势不两立。临时政府在好多方面继续沿用沙皇的制度,并对人民进行疯狂镇压,打击无产阶级的力量。临时政府打算继续对外参战的态度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安宁。面对二月革命不彻底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17年4月,长期在国外流亡的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四月提纲》,他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得到工人士兵的拥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民心,民心就像水,政权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被推翻的沙皇专制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下一个被推翻的反动政权就将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11月7日的节日演变
苏联时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年11月7日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一天也就成为苏联全国性的节日。1991年,苏联解体后,官方不再庆祝这一天,但这一天仍为俄罗斯民众的休息日。1996年,叶利钦将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重新被定为节日来庆祝,但不再是休息日,还将此日定名为“军人荣誉日”。
现在的圣彼得堡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被叫作彼得格勒,是俄国首都。这一天以俄历推算是10月25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发生在这一天的革命事件为“十月革命”。
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在列宁的领导下,决定发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起义,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起义的信号就是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海军的著名战舰,但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被日军击中,经过修整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一次伤痕累累,1916年,不得不退下战场被送入工厂进行大修。无巧不成书,对“阿芙乐尔”号进行整修的工厂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如果让“阿芙乐尔”号带个好头,没准会影响到其他舰只,扩大无产阶级在工人中的影响力。在“阿芙乐尔”号上,有一个名叫别雷舍夫的机械师,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特别热情和积极,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也就是俄历10月24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命令他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大桥附近。因为在这之前,临时政府已经切断尼古拉大桥的交通,而这里又是明天参加革命的赤卫队的必经之路。
10月25日上午,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通过“阿芙乐尔”号的电台传到千家万户,“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到晚上6点30分左右,军事革命委员会给冬宫的临时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20分钟之内投降,不然就命令“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双方僵持到晚上10点左右,人们终于听到一声炮响,“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工人士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逮捕这个反动政府的所有成员。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世界上。接下来,到1918年2月,十月革命的烈火席卷了苏俄各地。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