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10月17日,一位年轻人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一个申请,描述了自己的想法——要发明一个“跟耳朵听留声机差不多的用眼睛看的机器”,即录制并重放动作对象。他称其为“活动电影放映机”。这个年轻人就是伟大而著名的天才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这种放映机为早期电影的摄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91年,爱迪生又申请了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发明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电影的鼻祖。因为西洋镜观看时一次只能由一个人观看,所以人们都十分好奇地想要透过小小的镜头去看到真实的影像画面,于是这种电影在当时开始流行起来。爱迪生对电影的热爱让他不断地追求和完善电影制作技术,不久,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棚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产生了,电影在19世纪末终于诞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你一定还记得那个影片中外貌是流浪汉,内心则一副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没有声音,没有对白,但你仍能从影片中人物的各种嬉笑逗趣里或笑得前仰后合或闭目沉思或感叹命运。这就是卓别林默片时代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默片又称为哑剧。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的,影片放映时,需要解说员随着电影画面进行解说,有的电影播放时需要幕后演员模仿剧中人物对话,或是说明剧情梗概,还有的电影则以在影片中插入字幕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剧情。为了增加影片效果,有时还常常在电影放映时用钢琴或乐队现场伴奏,或用留声机播放音乐。这一时期的电影曾被人们称作“伟大的哑巴”。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向往总会引发新事物的诞生。当人们在观看影片时,影片的画面明明是一个男人的痛哭,而幕后解说却传来一个女人的尖叫,观众只能目瞪口呆,退票回家。音乐配音还需要乐队的伴奏,字幕虽然能告知人们人物的对白,但观众只能通过视觉来得到观影的体验,无法感受到荧屏中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这种苦闷让已经年近花甲却对电影仍然痴迷的爱迪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和思索。
1910年8月27日之前的某一日,这个头发花白的男人坐在他心爱的木质摇椅上,闭目聆听留声机里传出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一边听着歌曲,脑海里一边播放着电影般的画面。一个8岁的孩子,在课堂里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恳求得到老师的回答来消除疑惑,却被老师赶出了学校,老师告诉孩子的妈妈,这个孩子智商太低,而且性格怪异,不适合在学校学习,会影响其他同学。于是妈妈就决定自己来教导小男孩儿,并决心把小男孩儿教成一位伟大的天才,就这样,小男孩儿便开始了他的自学课程。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个卖报的17岁少年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儿。孩子的父亲感激涕零,想要报答男孩儿的救子之恩,却苦于无钱酬报,于是决定教他电报技术。这个17岁少年的人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此他走上了科学与发明的道路。命运总是会跟人开玩笑,给你一颗糖必定先会送你一巴掌。在1864年到1867年期间,这个孩子开始了做报务员的日子,足迹遍布美国中西部各地区,从斯特拉福特到韦恩堡,又从辛辛那提、纳什维尔到孟菲斯、路易斯维尔、休伦等地。终于,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商业头脑,利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开办工厂,建立实验室,又在实验室里研究发明出改变人类生活的许多重大发明,就像这台留声机。
音乐戛然而止,贝多芬手持指挥棒神情严肃、眉毛紧张的样子忽然出现在他面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个男人猛地睁开眼睛,仿佛获得了巨大的力量,抱住那台留声机发出兴奋的声音。“我为什么不能将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呢?用一台机器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演员可以在拍摄过程中自由地来回走动,就像脑海中的影像与音乐的结合一样。”
1910年8月27日晚,夜风微凉,吹走了夏日的炎热。寂静的傍晚只偶尔听见虫鸣蛙叫的声音,位于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里却一片灯火通明,不时爆出欢呼与人们惊奇讨论的声音。人们围观的是一台体型庞大的黑色机器,像一个黑色囚车,人们看见爱迪生通过操作这辆黑色囚车,让演员的影像出现在机器镜头里,并伴随着声音。简单的表演和录制拍摄完后,他让助手将底片拿出来进行播放。人们看见屏幕上的人不仅有动作还有声音,声音和画面奇迹般地同步了!有些人以为爱迪生只是使用了障眼法,在实验室各个角落寻找是否有乐队或者留声机播放声音的迹象。然而,幕后根本没有任何乐团的演奏,也没有其他幕后演员的配音。这是一个事实,图像和声音终于同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和耳朵里。这些待在实验室里的人,他们成了当时最幸运的一批人,因为在这一天,他们见证了有声电影的诞生。(www.xing528.com)
电影说话了,这个哑巴开口了。电影由纯视觉艺术变为视听艺术,有声电影的诞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声音与影像的结合,让人们通过眼睛与耳朵的同时调动接触到了荧屏中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可以反映生活中的视觉世界,还可以同样直接地反映生活中的声音世界。这使得电影屏幕中呈现的现实具有了生活的逻辑性,而不会再出现无声电影中令人啼笑皆非、目瞪口呆的场面。电影变得更逼真了。
1927年10月6日,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乐歌手》(又译《爵士歌王》)时,突然听到主角乔尔森开口说:“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一句话使这部电影作为一个领路者,让电影从无声时代真正地走进了有声时代。
有声电影使得电影变得更加丰富细腻。原来通过乐队伴奏、留声机播放音乐、插入字幕以便让人们了解影片中的人物对白及心理状况的传统方式被淘汰。音乐的融入,把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准确和深刻。而言语,作为人类交流的手段,它的融入使电影不仅能表现出更复杂的事件,最重要的是能够塑造出更接近于生活的有着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完整性格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观众通过人物的对白,与电影中的人物也变得更加亲近,就好像身临其境,面对面交流。这是纯视觉艺术所不及的。音乐不再是无声电影中对画面的伴奏,言语也不再是无声电影中那碍手碍脚的字幕了。
1936年,我们所熟悉的“默片之王”卓别林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他也不得不在无可奈何中告别他曾深爱的无声电影的世界,加入有声电影的阵营。这一切标志着无声片寿终正寝。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再一次让人们见证了奇迹,让人们在多年后能看到一部叫《贝多芬传》的伟大电影,把一代音乐天才的传奇人生通过电影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