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金夺冠

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金夺冠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更惨的是1864年诺贝尔研制的硝化甘油投产后发生爆炸,他的弟弟埃米尔和其他四人被炸死,父亲被炸成重伤。1896年12月10日,63岁的诺贝尔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但是评奖委员会似乎是将他遗忘了,直到1907年门捷列夫辞世也没有把诺贝尔奖颁给他。遵照诺贝尔遗嘱,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完全依照个人贡献而非其他。

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金夺冠

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和挪威奥斯陆的市政厅里,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与为人类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齐聚一堂,男士身穿燕尾服民族服装,女士穿着晚礼服,会场布置的花卉都是从意大利圣莫雷空运而来的。人们在紧张地盼望诺贝尔奖揭晓的那一刻……

诺贝尔奖金在世界上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人们心目中,它已经成为最具权威的国际大奖,好多科学家也把获得诺贝尔奖当成个人最高荣誉和毕生最大的追求。奖金的开创者诺贝尔也因此青史留名,与诺贝尔奖的名字一起被全世界的人所铭记。

说起诺贝尔奖金的设立,不得不提的就是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诺贝尔本人,以及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与淡泊名利的情怀和在去世之后仍不忘持续推动人类进步的良苦用心。

阿尔弗里德·伯恩纳德·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一生获得的发明有400多项,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发明的甘油炸药。

诺贝尔的父亲也是一位发明家,曾经发明家用取暖锅炉系统,并得到过沙皇的勋章。有其父必有其子,诺贝尔后来也痴迷于科学研究,有人叫他“科学疯子”。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采矿业成为各个国家迫切需要发展的产业,但是受挖掘速度限制,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诺贝尔觉得把炸药应用到采矿上,肯定能加快矿产开采速度。在这之前,中国的黑火药和意大利发明的硝化甘油已经无人不知,硝化甘油比黑火药威力大,但是不易控制,容易爆炸,是危险系数很高的东西,很多人对此望而生畏。诺贝尔决心从此入手,一定要把硝化甘油研制成听人指挥的炸药。开始研究炸药的时候,尽管诺贝尔十分小心,但是还是接连生出事端。德国一家生产炸药的工厂被炸成废墟,一艘轮船被炸成粉末,美国一列火车也被炸成废铁。更惨的是1864年诺贝尔研制的硝化甘油投产后发生爆炸,他的弟弟埃米尔和其他四人被炸死,父亲被炸成重伤。政府禁止工厂重建,附近的居民也非常害怕诺贝尔继续进行实验,说不定哪天他们的房子也要飞上天了。

为了继续进行研究,诺贝尔把他的实验室转移到马拉湖上的一只船上,又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干燥的硅藻土吸附硝化甘油后,会产生很高的稳定性,可以安全运输。诺贝尔继续努力,发明了安全的工业炸药后,又发明了无烟炸药。

诺贝尔的惊人之处不仅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与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他还具备前瞻性的商业思维和缜密的组织才能。当诺贝尔通过制造安全性炸药获得巨额财富时,他把这些钱迅速投入股权的购买,创办化工公司。炸药的销量逐年攀升,1867年时为11吨,到了1874年,就已达到3120吨,他的公司在18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跨国企业,工厂遍布瑞典、英国、德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诺贝尔迅速积累起巨额的个人财富,但是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财富的热衷远远不如对科学研究的着迷,他把母亲留下的遗产全部捐给瑞典的慈善业,还经常对人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虽然已是身家百万的富翁,但诺贝尔的个人生活却极其简朴,到处施舍,他经常说:“活人的肚皮比死人的纪念碑等荣誉,更值得我关心。”

1896年12月10日,63岁的诺贝尔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把个人所有可变卖的财产全部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决定每年颁发一次,奖励给前一年对人类的文化、科学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人们。他在遗嘱中把这部分基金分为五项,设置了物理学、化学文学生理学和和平奖。

诺贝尔奖的纰漏(www.xing528.com)

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大奖,诺贝尔奖在评奖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纰漏,给历史造成了不大不小的遗憾。人们公认的最大的遗憾就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始终无缘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的规律,连现在学习化学的中学生还在背诵他编制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但是评奖委员会似乎是将他遗忘了,直到1907年门捷列夫辞世也没有把诺贝尔奖颁给他。

当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许多科学家对他的功绩赞叹不已,都要求将他作为物理学奖的候选人,但是评审委员会认为,相对论是不是真的正确,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匆匆将诺贝尔奖授予爱因斯坦是有失公允的,所以这位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年年在诺贝尔奖评选中落选。直到1921年,委员会认为爱因斯坦发现的光电效应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决定将物理学奖颁给他。可是大家都知道,光电效应远不及相对论意义重大。

尽管这些纰漏都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谈,但是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好感远远大过这些小瑕疵所带来的遗憾,在人们心中,诺贝尔奖依然是最具权威的国际性奖项,获得此奖的人也就成了人们眼里的英雄

他在遗嘱中说,为了体现诺贝尔奖一视同仁的原则,参评者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和宗教、政治信仰,平等参评。

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医学奖和生理学奖由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负责颁发,文学奖是瑞典文学院负责,和平奖由挪威议会负责。后来到1968年,由瑞典银行出资,又增设了经济学奖。

获奖者的评选工作从上一年初秋开始,由颁奖单位按照章程,向符合资格的科学家征询本年度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提名,向他们发出请柬,然后从提名中进行遴选。如果当年没有人符合得奖条件,或者因为战争等有碍评选活动,就将本年度的诺贝尔奖保留。遵照诺贝尔遗嘱,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完全依照个人贡献而非其他。同一个人可以多次参评、多次获奖。对于好多科学家来说,一生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就已经非常难得了,而两次获此殊荣更是不敢想象。同一人两次获奖的乃属凤毛麟角,到目前为止,获两次诺贝尔奖的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提出超导理论的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的美国化学家鲍林、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的英国生物学家桑格。

诺贝尔奖对人们来说虽然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然而在历史上也有人得奖后拒绝领奖。例如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她拒绝领奖的理由是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相比之下,另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则比自己更有实力获得这一奖项。还有法国作家萨特,当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宣布颁给他时,他立刻给评委会写信拒绝领奖,理由是他要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拒绝任何官方和民间的奖励。

颁奖仪式在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点,即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1901年,在诺贝尔逝世五周年之际,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第一届得奖的科学家就有发现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和创立国际红十字会的瑞士人琼·亨利·杜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