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想通过交易股票谋取利润的人来说,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每天来自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紧了这里的电子显示屏,欢呼、哀叹、喝彩在这里已经司空见惯,资本和财富带来的厄运和好运接连上演,有人把这里当作发迹的天堂,也有人把这里当作破产的灾难之地。但是,没人能够想到这样一个令世界股民瞩目的地方居然是由一个梧桐树下的聚会演变而来的。
美国在刚刚开始发行证券的时候,并没有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固定地点,这种交易一般都是在有名的咖啡馆或者是拍卖行里进行的。
华尔街两侧,本来绿树成荫,但是因为过度砍伐,只剩下几棵梧桐树,可怜兮兮地站立在街道两旁,但是历史注定它们将成为见证,对人类资本货币市场发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即将在这几棵梧桐树下上演。
1792年5月17日,24个证券经纪人来到华尔街68号门前的梧桐树下,准备签署一份协议,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经纪人们起草了一份规定证券交易条件和规则的协议,这就是有名的《梧桐树协议》。根据此协议,他们商定自此以后每个礼拜要拿出固定的时间来这里聚会,按照以下三点交易股票和高级商品:第一,交易只在签订协议的经纪人之间进行,不得吸纳外人参与。第二,交易时要收取交易额0.25%的手续费。第三,24名成员要在交易中互利互惠,不得欺诈,实现共赢。通过这份协议,24名经纪人成为该组织最初的会员,他们实际上成立了一个区别其他经纪人、享有组织特权的交易联盟,也是美国金融界排除政界干扰,进行自我规范运作的开始。可能当初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个协议使当时位于曼哈顿街区的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成为日后世界货币和资本运作的中心。在1865年,一场暴风雨毁掉了华尔街68号门前的那棵梧桐树,但是华尔街的英名并未受到丝毫影响。
起初,参加约定的24名会员,对这种相对保险的交易活动兴趣浓厚,他们按照约定在固定时间来到梧桐树下进行交易,后来,他们想把该组织更加规范化,就在1817年3月8日开会商议,重新起草了较为完备的章程,给组织起名为“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www.xing528.com)
不久,因为要修建苏伊士运河,交易委员会借此对外发行公债,这个机构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在每天上下午的交易活动中,经纪人坐在指定位置上“叫股”,交易所主席负责把证券名单读给成员们听,参与交易的成员进行报价和投标。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在1863年改名叫作纽约股票交易所。很难想象,1792年的交易所总部是花了200美元租来的一间房子,可见当初它并没有现在的知名度。到了1865年,交易所通过资本积累,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大楼。华尔街11号的证券交易大楼在1903年被启用,分为三个股票交易厅和一个债券交易厅,每个交易厅和柜台都设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办公设施。这里主要的交易对象还是股票,也有各种债券。节假日之外,每周五天都是交易所工作的日子,但每天只对外开放5小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这里就成了国际金融中心。
起初,股票交易所实行专家制。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名叫博伊德的经纪人不幸把腿摔断了,行动不便,只能购买固定的股票。不久,他发现此法有利可图,于是在自己腿伤养好之后依然坚持此法,别人看到博伊德用这种方法赚到了钱,于是纷纷效仿,到了1876年喊价市场被持续交易取而代之,股票拍卖在1882年结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不久,纽约股票交易所被迫关闭,但同年又重新开放,为战争积累了不少资本。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股市受到严重冲击,股价下跌致使投资者大多丧失信心。情况好转之后,纽约股票交易所又一跃成为美国国内首屈一指的交易所,成交量占全国的75%。
时间走过一个多世纪,但是纽约股票交易所依然坐落在1903年建成的华尔街那栋老房子里,依然保存着历史的厚重和资本积累带来的富丽堂皇。那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高大建筑,柱脚门墙,无不雕饰华丽,富有寓意。建筑中间站了一个雕像,名字叫作“诚实”,旁边是两个身形较小的男子在进行精心的记录。或许是在提醒着每一个来这里进行交易的人要诚信交易,公平对待每一分钱。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纽约股票交易所在2006年与泛欧证券交易所进行合并,组成纽约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高大的指示器上显示着持续变化的数字,继续影响和左右着世界股票交易的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