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是在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问题的背景下,人类从自身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中领悟出来的。按照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最原始、最本质、最权威、国际社会最广泛接受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主要包括三层含义(李志青,2003):一是人类发展需要代际公平,因为后代人现在不能在任何政治和经济论坛中有所表示,因此现在制定出使他们利益受损的政策是不公平的;二是必须承认生态制约条件,经济活动必须在生态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保护变成了用以判断自然资源配置标准是否合适的唯一基础(Turner,1992);三是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制约,以使环境的服务或废物的排放有个不可逾越的限制。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测度以及如何予以促进等问题,理论界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应该将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联系起来;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应在于维持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福利水平,这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福利水平持续提高或至少保持稳定。影响人们福利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财富状况,人类的社会财富则由资本构成,资本包括三个部分:人造资本、自然资本(用货币单位表示的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和人力资本。由于人力资本的供给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对没有问题,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总量便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条件。
设Cm、Cn分别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则社会经济的资本总量C为
可持续发展要求C至少是不变的,当C减少时,则表示不可持续。若要保证C至少是不变的,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www.xing528.com)
①Cm、Cn分别都不变;②人造资本Cm减少了x,自然资本Cn相应增加了x;③自然资本Cn减少了x,人造资本Cm相应增加了x。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第一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第二种情况很难或不可能发生,因为经济活动的目标就是追求人造资本的增长,而这又建立在消耗各种自然资本的基础之上。因此,第三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
这样,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为后代储备总生产能力的计划(Solow,1993),关键在于需要通过代际转移什么样的资本才能实现这一计划(Toman,1999)。生态学家认为自然资本有着在生产之外的用途,从而不能以人造资本予以替代;经济学家则认为所有资本(包括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都是可相互替代的福利来源,只要当代人确保他们留给下一代的总资本存量不少于当代的拥有量,自然资源就可以由人造资本予以替代,从而用于消费。因此,基于对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替代关系的不同观点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不同衡量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以将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分为弱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两种范式(Pearce,1993;Neumayer,1999;联合国等,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