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地说,通常很少有经济学家公开地、明确地主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价格至上论”;相关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讨论,而经济学家们是在不知不觉之间陷入其中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
先来讨论一下“交易范式”是一种怎样的“范式”,以及它是如何遭到滥用的。瓦尔拉开创了把市场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中心环节的传统,一切经济议题都围绕商品交易这个环节来进行组织。生产商品是为了把它销售出去,消费商品则是购买商品的目的;总之,种种“非交易的”活动要么是为交易做准备,要么则是为了执行交易。交易在聚光灯下进行,其他活动都在暗处。这就好比“交易”就是舞台上的演出,其他活动则在后台进行。交易完成了,经济活动也就成功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交易”是如此地令人满意,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它发扬光大。标准的经济理论是这样假定的:商品可以无限细分,所以,当事人想怎么样把商品分割然后拿出去交易都行;对于任何商品,都有无限多的买者与卖者,所以,交易可以随时随地针对任何对象发生。经济学家们认识到,存在于商品中的结构性因素是一个障碍,于是,通过“无限细分”的假定就把这个障碍拿掉了。他们忘记了,人们为了进行交易,为什么要跑到市场上去;处于偏远地区的人们为了进行交易,要历经怎样的坎坷。在常识上,“市场”这个词语的含义就是指“买卖人聚集的地方”,它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只有来到这里,才能容易地进行交易。而“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已经把“市场”这个概念彻底毁灭了,它意味着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无数的交易对象,还何必跑到“市场”上去呢?所以,这个术语本身就是矛盾的。或者,换言之,它意味着对于人际通信活动的取消,意味着人们之间的交流不费吹灰之力;当事人不仅可以无限度地接收信息,也可以无限度地处理信息,然后再把有关信息无限度地发送给他人。这些都超出了瓦尔拉的设想,但瓦尔拉对此负有重大的责任。它的那个框架一摆出来,客观上就会引起无限度地滑向这个结局的趋势;分析者的心中就会自然地涌起一种冲动,这种冲动驱使他去“扫除”任何障碍,不顾一切地追求远方的那个“梦想”。而对于经济学的一般受众来说,他们注意到商品交易事实上的确正在变得越来越方便,人们的通信手段的确正在得到改善,又想到垄断毕竟是一种不常见的情形,也就觉得这样的经济学大致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价格。滥用交易范式的后果之一就是对价格的崇拜。“合约”其实是后来的非主流学者们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强调了交易条件中的“非价格部分”,也即“结构性的条款”。可是,新古典学者们是顾不得这些的,数量分析的冲动驱使他们忽略这些因素,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价格上。价格被视作反映供求两方面所有有关信息的一个综合性的数据。由于交易时时处处可以进行,所以,经济活动中任何环节的信息,要么经由下游环节的活动最终进入价格体系,要么则通过该环节的交易而直接体现在价格上。鉴于所有的人类事务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利益,所以,在一些比较面向实际的研究中,如果发生标准场景之外的某些情况,研究者们便要看看有什么样的机制可以保证该等情事能够与价格体系相连通;只要可以连通,那么就“好了”,分析工作也就可以结束了。如此一来,照理说,无论经济领域内的议题,或者非经济的社会议题,以至任何议题,都可以纳入价格体系,从而得到“最终的解决”;不仅“有关信息”,任何信息,只要对人有价值,也就都可以视为必将或已经反映在价格上。因为把对人没有价值的信息包含在价格体系内也不会损害什么,而且这种信息必定是在通过某种分析之后才被判定为“没有价值”的,所以,扩而大之,这种逻辑意味着价格体系是人类所拥有的全部信息、知识和思想的“最终的”反映或综合。这种视角不仅湮没了“非交易性的”活动,而且湮没了学科的分野,使我们完全看不到其他社会领域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有什么独立的意义。一些“经济学帝国主义者”显然就是这么来看问题的,而另一些主流学者则避免做出如此明显有点儿荒诞的解释,他们会采用某些方法来悄悄地把经济分析的扩张步伐放慢一些。例如,不直接说“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来交易”,而是强调“商品”这个概念,只有商品才能交易;这样一来,给人的印象是,可交易对象的范围已经显著缩小了。尽管无形的商品也可以比照有形商品来交易,尽管商品被假定为具有无限可分性,然而,因为这些假设在经验上具有一些(当然不是全部)实际的对应物,仅凭它们,经济学的受众们一般不会联想到这样的问题:究竟万事万物是否可以时时处处进行交易呢?(www.xing528.com)
但是,这不能阻止交易范式的失控。因为,按照上述逻辑,以下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就价格所反映的那些“有关信息”而言,价格是否已经把这些信息“完全地”反映了?除去反映在价格中的那部分,这些信息还有没有“剩余的”价值,或者还有没有独立的意义?如果已经完全地反映了,那么,价格显然也就不可以再变动了;也就是说,交易只能是一次性的,此后也就不能再有交易发生——这就是阿罗-德布勒模型所描述的。反之,假如没有完全反映,又当如何呢?
从逻辑上讲,答案可以有两个方向:1.这些信息还有某些剩余的价值,但它们不会再反映在价格中,所以,价格仍然是终极性的。2.这些信息还有某些剩余的价值,它们虽然未能反映在特定的价格中,但将会源源不断地传导到以后的价格中,所以,价格是变动的,没有终极价格。不管怎么回答,这都是新古典框架所面临的核心的、因而必须予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