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顺延法
技巧点拨
纵向,就是竖向,与横向相对,原指地理上的一种标向。顺延,就是顺着次序向后延期,原是一种计序方法。纵向顺延法被运用到写作之中,就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结构顺序形式。纵向顺延法在记叙文中使用最多,它主要标志就是按时间发展,以便把人和事交代清楚。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说明文写作中也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纵向顺延说明事物,就是按照时间从前到后、认识由浅入深、工序由先到后、事物由表及里的顺序,将说明的对象进行纵向介绍,使事物形成、发展的脉络一清二楚,使文章结构主次分明。
纵向顺延说明事物有两个特点:一是按内容纵向发展,上下段有相承关系,不能调序,否则不但影响表达效果,还会造成结构紊乱;二是说明顺序清楚,事物发展阶段分明,容易使读者掌握行文脉络,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范例导引1
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节选)
机器人(robot)一词来源于捷克作家Karel Capel1920年的幻想剧《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捷克语是劳动的意思。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的出现迄今不过四十余年,但我们却可以将机器人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那时,我国西周的工匠偃师就已制造出了会歌舞的偶人,堪称人类记载的最早的机器人。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以及18世纪瑞士钟表匠杰克父子制造的各种会书写、绘画、弹琴的偶人也都是早期优秀的机器人。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促使人们对各种自动机械的探索与尝试成为一种潮流。1950年,美国的乔治·迪弗发明了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从此拉开了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序幕。
从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问世到48年后的今天……1995年全世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约为65万台,同年世界机器人的销售额达到了57亿美元。……1995年每万名制造业人员中就拥有机器人210台。机器人产业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在世界工业的自动化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是自70年代起开始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此外,我国在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面也有所发展,如清华大学就在1994年成功研制出了“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
(王 磊)(www.xing528.com)
秘诀解读
这段文字按时间纵向发展,从18世纪写到21世纪,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中外机器人研制发展的过程,使读者对机器人的发展历史一目了然。初中课本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也是按照纵向顺延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范例导引2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楰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贾祖璋)
秘诀解读
这段文字具体介绍了荔枝的结构,介绍的顺序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纵向顺延,层层深入,既说明了荔枝各部分的结构,又使读者对荔枝的内部结构有清晰的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